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1.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镇的“王庄西瓜”为当地传统地产优质农产品之一。但由于多年连作,西瓜白粉病发生严重。为此,作者开展了西瓜白粉病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用于大棚西瓜生产。试验结果表明,20%戊菌唑EW 2 500倍液和42%苯菌酮SC 1 666倍液的速效性较好,且防效明显好于0.5%大黄素甲醚AS的3个浓度处理;0.5%大黄素甲醚的持效性较好,其3个浓度处理的防效随时间的推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生产中如大棚西瓜白粉病发生严重,建议使用20%戊菌唑或42%苯菌酮防治;若田间发病较轻,建议使用0.5%大黄素甲醚AS 416倍液防治。  相似文献   
2.
引黄灌区不同粒径泥沙的运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沙淤积与利用问题已成为引黄灌区持续发展与发挥长期效益的关键。阐述了当前引黄灌区泥沙灾害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不同粒径泥沙在渠道中的运动、输移、和淤积规律,认为粗颗粒泥沙是渠道淤积和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由于粗、细泥沙在物理性质和利用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应采用不同方法实现其资源化:对粗颗粒泥沙由集中处理改为分散处理,减少渠首部位的淤积;细沙进行长距离输送,引浑水淤灌,提高入田比例。  相似文献   
3.
引黄灌区非均匀沙的输送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均匀沙输送机理是实现灌区泥沙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山东簸箕李灌区近20年来的泥沙观测资料,分析悬移质在渠道中的运动、冲淤规律。由于不同粒径的泥沙在水流中运动方式和沉积特点不一样,将非均匀沙按粒径粗细分组,研究了不同粒径泥沙的起动与止动、沉降与悬浮的差异,统计分析了分组沙的输沙能力、沿程衰减规律和上限平衡含沙量。结果表明,粗颗粒泥沙对流量因素敏感,若要使更多的粗颗粒泥沙实现长距离输送,应提高水流流速;细沙对流量因素的敏感度较粗沙小,同时挟沙力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引黄灌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用以来,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改变,下游引黄灌区面临着新的形势。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前后下游河道水沙和边界条件的变化,研究了下游引黄灌区在新条件下所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研究表明,小浪底枢纽建成后有利于缓解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游生态环境。在水库蓄水拦沙初期,下游灌区引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幅降低,灌区引沙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水库的拦沙作用下游河道来沙量减少,造成边界条件改变,有可能引起灌区引水条件恶化和粗沙入渠加剧淤积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河河口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回顾黄河河口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黄河河口水沙条件、尾闾河道演变、拦门沙演变、滨海区海洋动力、河口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的研究现状,并针对河口演变的新情况,提出了黄河河口研究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总结位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对位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综合效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位山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综合效益主要表现为节水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巨大,有利于社会稳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建管改革,推动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7.
局部根区水分胁迫下氮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根培养的方法,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3种氮形态(NO3- -N,NH4+-N,50% NO3- -N+50%NH4+ -N)及其供应部位对局部根区水分胁迫下玉米生长的影响.水分胁迫处理16d后,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茎、叶、根形态指标.结果发现,同一氮形态下,水氮同区处理(氮供应在非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江苏省常熟市打造精致农业、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从"狠抓设施建设、夯实‘精致’基础,加快产业融合、提高‘精致’效益;强化经营政策引导、实施‘精致’布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精致’氛围;提升休闲产业、创建‘精致’特色"五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常熟市经济发达地区打造精致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