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0篇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西藏地区疯草光谱特征,使用ASD HandHeld野外便携式光谱仪测量茎直黄芪、毛瓣棘豆和冰川棘豆3种疯草冠层光谱反射率,比较分析其光谱特征.结果表明:3种疯草具有植被的光谱曲线特征,在552,670和760 nm波段处差异显著.对原始光谱进行一阶微分处理,3种疯草红边斜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利用遥感技术大面积监测疯草空间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折光法混药浓度在线检测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同浓度溶液折光率不同,设计了一种混药浓度在线检测的装置。同时,选用650nm二极管激光器作为光源、PSD作为信号接收器,设计和制造了三角形流道和以OPA4277芯片为主的信号放大电路。试验结果表明:在总流量为4.77L/min时,其线性度较高(R2=0.9 9 5 3),数据离散程度较低(CV=2.4%),检出时间小于5s,检测最大偏差为0.015 2g/L,可用于混药浓度的在线检测。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双吸叶轮切割对双蜗壳内压力脉动的影响,选取蜗壳式多级泵首级叶轮为研究对象,基于N-S方程,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首级双吸叶轮在不同叶轮切割工况下进行定常和非定常数值计算.分别选择4种切割方式以及6种切割量,得到不同切割工况下隔舌与出口点的压力脉动时域和频谱图.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叶轮切割量对双蜗壳隔舌附近压力变化影响较大,压力变化幅度随切割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切割量为0.98时,压力波动最小;不同切割方式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善蜗壳隔舌附近的压力波动,V切和正斜切时压力波动优于正切和反斜切,且反斜切较优于正切压力;对于蜗壳出口点,不同叶轮切割量下,随着切割量的增大,压力脉动依次降低,而不同切割方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喷雾机喷杆弹性变形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以研究和抑制喷杆弹性变形为目的,基于ANSYS平台建立了喷杆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态分析,利用试验模态分析的方法对有限元模型及其模态信息进行了验证。依据所建立模型及其模态信息,在ADAMS平台中建立了机架喷杆模型,并对偏转、振荡以及翻滚3种典型运动引起的喷杆末端弹性变形量分别进行了谐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振荡是造成喷杆弹性变形的主要因素。为了抑制喷杆的弹性变形,在喷杆与机架之间添加了拉索,并分析了拉索安装在4种不同位置时,喷杆受到频率范围为0~10 Hz振荡激励后的弹性变形情况,结果表明:3/4喷杆位置处为4种安装位置中最合适处,此时喷杆各处形变量均小于10 mm,为4种中最小,相较未添加拉索时喷杆末端产生接近80 mm弹性变形来说,对弹性变形的抑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取代苯甲酸和异戊醇为原料,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取代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确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4个新化合物对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稻瘟病菌Piricularia oryzae和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活体杀菌活性均好于离体杀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3j在500 μg/mL下对黄瓜灰霉病的活体防效达96.4%,3e(500 μg/mL)对水稻稻瘟病的活体防效为96.3%。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农业高职院校应立足当今时代形势,依托“三教”改革大力推进育人改革,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从新时代“三教”改革发展趋势出发,对农业高职院校改革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深入开展农业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与实践,探索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的措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苘麻成株叶片为材料,采用植物抗性生理分析测定技术研究了淡紫灰链霉菌除草活性物质D-13组分对苘麻叶片细胞膜透性、叶片内MAD含量、SOD、CAT和APX酶活性变化的影响,以及对膜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苘麻叶片经D-13组分处理后,细胞膜透性随着D-13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MDA含量在D-13组分处理后,随着D-13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电镜观察下,叶片细胞的膜系统随着D-13组分浓度的升高呈现出不同的受害情况。随着D-13组分处理时间的延长,SOD、CAT、APX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相比,SOD、CAT、APX在40h时活性达到最低,分别比对照活性降低超过了60%、30%和50%。可见,淡紫灰链霉菌除草活性物质可严重降低苘麻叶片的生理生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使用基于线性CCD传感器的混药浓度检测装置对混药的浓度进行在线检测,在喷雾流量为3.2 L/min时对该检测装置进行标定,给出每种标定浓度下,每个像素点随采样时间的灰度值图。选用灰度值数据变异系数小于5%的第32~120号像素点作为有效像素点,用有效灰度值表示浓度。将每种浓度的胭脂红溶液下采集的50组有效值数据平均值与标准浓度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拟合,得到有效灰度值与浓度之间的曲线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78 5。使用标定后的装置检测标准浓度溶液,每种标准浓度下记录连续的5组实测浓度,5组实测浓度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38%,说明检测装置稳定性较高。每种浓度下实测的5组浓度值的平均值与标准浓度之间的偏差均不大于0.018 4 g/L,相对误差均不大于3.081%,优于使用平均灰度值表征浓度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适于荧光原位杂交的大薯叶片染色体制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克服利用根尖制备染色体标本的局限性,拟通过优化酶解去壁低渗法中的材料幼嫩程度、预处理方法以及酶解时间,建立大薯嫩叶染色体制备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取刚展开的大薯嫩叶,用0.002 mol·L?1 8?羟基喹啉于4 ℃下预处理2 h,用3.5%纤维素酶和1.75%的果胶酶混合溶液于37 ℃下解离1 h,能获得较好的大薯染色体制片。最后,以大薯45S rDNA 序列为探针,对有丝分裂间期和中期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杂交信号清晰稳定。本研究建立的适于荧光原位杂交的大薯嫩叶染色体制备技术可为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细胞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控系统在农机领域的推广,电控拖拉机成为未来拖拉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能够远程监控拖拉机的运行状况成了一项重要的问题。介绍了拖拉机远程监控系统,并设计了以ASP.NET为架构的客户端软件,同时设计并实现了用户管理、车辆查询、轨迹回放、工况数据查询及下载、车辆分布及分析、部分监控信息回放以及故障信息查询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