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满足减少机器能耗、提高整体刚度的需求,基于产品轻量化思想对小型甘蔗收获机台架板件厚度进行尺寸优化设计。以台架板件加权特征值最小为优化目标、台架质量为约束,采用规划法对板厚进行优化设计,得到结构厚度的最优尺寸。优化后结构的1阶固有频率由25.91Hz增加到29.08Hz,提高了12.23%,台架的刚性得到加强。此外,通过尺寸优化设计,台架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少了12kg,达到轻量化的目的,可为同类甘蔗收获机台架的轻量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液氨物性参数受自身体积膨胀性和温度敏感性影响较大,管道输送过程中液氨易汽化并产生气阻现象。为探究液氨管道水力热力特性发展规律,参考中国现有液氨管道设计运行参数,在修正液氨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建立液氨长输管道仿真模型,模拟分析管径、环境温度、出口压力、入口温度、输量及土壤介质对液氨管道水力热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管径增大,管道全线压力下降趋势逐渐平缓,当环境温度低于投氨温度时,适当增大管径能够有效避免液氨相特性的大幅改变;在综合考虑管道承压和液氨膨胀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管道压力能够有效降低液氨汽化风险;在低输量工况下,提高输量对液氨管道全线压降影响较小、对温降影响较大,在高输量工况下结论则正好相反。研究成果可为液氨长输管道的设计和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图8,表4,参21)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南丘陵山区机械化生产体系不完善、生产模式复杂多样、缺乏系统评价等问题,以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从规模适度-生产高效-生态友好等角度构建“农田+农机+农艺+信息”四融合的西南丘陵山区机械化生产系统及模式评价体系,包含农田宜机化、适度规模经营、农机配备质量、农机装备智能化程度、农机生产效益和耕地健康6维度及15个三级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确定权重;以农田禀赋为基础、机械装备为核心、规模化效益为导向选取西南地区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4种典型模式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表明:普通农户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模式(M1)下地块较小且地势起伏大,机具只能使用小型、低效率机械;化肥与农药施用量高于标准值,其经营规模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家庭农场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模式(M2)下实现农田连片经营与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然而带状复合种植收获机具技术尚不成熟,导致模式整体作业效率低于合作社模式,但该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粮食增产,适宜在家庭农场中推广;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数字化”生产模式(M3)下,大中型机械在宜机化改造后的农田中充分发挥作业效率和燃油效率优势,同时产后干燥与初加工处理提升粮食质量和效益,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此外数字化管理系统有效提升农业管理和机具使用效率,该模式适宜在丘陵山区合作社及部分家庭农场中大力推广;大型合作社种养循环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M4)在全程高效机械赋能的基础上,实现了种养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合作社生产的青贮秸秆销售给奶牛场做加工饲料,奶牛产出的有机肥供给合作社进行循环利用,该模式实现生态经济耕作,适宜在部分养殖大县中进行推广。4种模式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31、0.67、0.86和0.79,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M3、M4、M2、M1;评价结果符合现实情况,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评价各机械化生产模式特点,可为西南丘陵山区各经营主体机械化生产模式选择及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控制小型甘蔗收获机物流架到刀架的振动传递,降低刀架振幅,提高甘蔗切割质量,对物流架进行隔振分析。根据物流架的结构特点和振动传递路径,设计隔振装置,并对其进行试验验证。数据分析表明:在相同工况下,以刀架为响应点,隔振前的刀架振幅为0.90mm,隔振后为0.33mm,振幅减少了0.57mm,降低了63.3%,有效地控制了物流架到刀架的振动传递。所提炼的方法及过程可以为类似结构体的振动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由于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农田规模和地块条件的特殊性,缺乏小麦玉米收获机械科学选型方法,特别是对地形条件和安全性考虑不足,导致部分收获机械在丘陵山区的作业适应性、通过性差,损失率偏高。为提高小麦玉米收获机械的适应性,降低机收损失率,实现安全绿色高效生产,本文秉持先进适用、轻简高效、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等基本原则,在农机选型理论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基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能耗、作业效率、作业效果、作业性能、舒适性、安全性等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丘陵山区小麦/玉米收获机械选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专家调查法及相关研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田间试验和实地调研,在四川省三台县对J-2.5型(Ⅰ)、L-3.5型(Ⅱ)、W-4.0型(Ⅲ)、S-4C型(Ⅳ)、A-5.0ZA型(Ⅴ)、W-6.0EA型(Ⅵ)等6种小麦收获机进行选型评价验证。研究结果表明,6种小麦收获机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71、0.43、0.50、0.73、0.45和0.39,其效果排序依次为Ⅳ、Ⅰ、Ⅲ、Ⅴ、Ⅱ、Ⅵ。评价结果符合农户实际使用情况,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在西南丘陵山区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为有关管理部门和农户进行小麦收获机械选型提供科学依据,并能为农机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改型、研制适宜于丘陵山区的小麦玉米收获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