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半旱”栽培,是针对完全靠营养液进行的无土栽培而言的。笔者进行这项试验的目的,是希望能摸索出一种更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栽培方式。应该说,目前无土栽培的盆花都有一些缺陷,如用双层花盆栽培,植株根部长期浸泡在营养液中,易导致缺氧腐烂;而用单层花盆,又免不了从安全孔流出的液体所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WDB800圆捆机草捆称重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TM32处理器设计了圆捆机草捆随车动态称重系统,确定了称重试验台的安装位置,并利用网卷代替草捆,选取影响称重试验台监测精度的固定架长度、秤台宽度,以及秤台末端距固定架尾端距离进作为试验因素,以称重系统有效数据段的数据平稳度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固定架长度为1.2m、秤台宽度为0.6m、秤台末端距固定架尾端距离为0.1m时,有效数据段最为平稳。以该组参数安装草捆随车动态称重试验台,能有效对圆捆机草捆质量实行动态监测,监测误差小于3%。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筛选出适宜我县种植的优质米新品种 ,进一步鉴定新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和抗逆性 ,为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引进了6个晚稻品种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通报如下 :一、试验结果1 .产量分析品种试验的6个品种的产量在264.0~363.5kg/667m2,产量最高的是粤香占 ,平均单产363.5kg/667m2,比对照湘晚籼3号 (单产264.0kg/667m2)增产99.5kg/667m2 ,增37.69% ,居首位。其次是胜泰1号 ,平均单产354.5kg/667m2…  相似文献   
4.
我县地处浙中丘陵山区,旱地坡度大,大豆生产年度间受旱程度不同,产量差异大.1987~1997年统计,我县大豆单产152.4~210.4kg,幅度达38.06%.为探讨田塍豆增产技术,于1998年进行了田塍豆喷施钼肥和多效唑的试验,1999年又进行了当地几个主要品种的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春江糯2号"系中国水稻所育成,来源是"丙92-124/春江糯",1995年定型,1998年在金华市区试,我县试点亩产达453.4kg,比对照"祥湖84"增产23.64%,达极显著水平.1999年续试亩产407.5kg,比"样湖84"增产3.56%.2000年我县承担市生产试验亩产444.63kg,比"祥湖84"增产9.97%.面积逐步扩大,其中1999年桃溪镇东垄村试种1.34亩,亩产达547.39kg,2000年武阳镇6户调查59.1亩,亩产达439.6kg,2001年南丰村试种1.48亩,亩产472.9kg.通过试验、示范,该品种丰产性好、米质优,有推广价值(见表1、2).  相似文献   
6.
用破碎率、内部损伤率、平均内部损伤度来定量评价稻谷的损伤程度,并在实验室用Hege 16脱粒机进行水稻脱粒试验,分析了脱粒元件线速度、凹版间隙、喂入量等因素对水稻籽粒脱粒损伤以及装置性能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凹版间隙对于损失率、破碎率、内部损伤率影响较显著,脱粒线速度对平均内部损伤度影响较显著,喂入量影响不显著;得到脱粒试验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凹版间隙13 mm,脱粒元件线速度18 m/s,喂入量1. 6 g/s。  相似文献   
7.
8.
1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有“固优19”、“胜泰1号”、“超优25”、“超优27”、“中组14”、“台03—8”、“国茂1号”、“鄂植3号”、“固优20号选”、“湘晚籼3号”共10个,以“湘晚籼3号”为对照。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环模压块成型机的环模块温度差过高,成型后受热不均。结合压块成型工作条件,利用ANSYS中的Thermal模块,模拟环模中压块成型温度场,分析环模压块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场分布,并对成型装置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整体温度趋于平衡,温差明显减小,在加热20 min后,环模块的温度差降为19.25 ℃。优化后环模块成型过程的温度场沿轴向呈先增大,再波动状平稳,最后逐渐减小的趋势,环模块大部分区域的温度变化趋于缓和,环模块成型温度更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