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邢台站探空观测资料,分析近32年(1979 ~ 2010年)城市化对邢台气温变化的影响,并与该站地面观测资料得出的城市热岛效应相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探空近地层与850 hPa层气温序列比较得出城市化对年均气温的增暖幅度为0.31℃/10a,贡献率为49.21%;对比城市站与郊区背景站地面观测气温资料得到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增暖幅度为0.18℃/10a,城市化贡献率为35.29%;采用城市站地面观测气温与探空850 hPa层气温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增温幅度为0.19℃/10a,分离出的城市化贡献率为37.25%;3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城市化增温幅度及贡献率各不相同,却一致表明城市化对邢台年、季气温的增暖贡献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军彩  周顺武  王传辉  岳艳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4-19646,19680
利用华北地区43个观测站1979~2008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分解、Morlet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华北地区近3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和四季降水量空间分布都具有总体一致性的变化特征。年和夏季降水量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明显偏多,其他时间偏少;春季降水在90年代年际变化较大;秋季降水80~90年代偏多,21世纪初期之后开始减少;冬季降水在80~90年代降水量偏少,21世纪初之后降水量开始偏多。年和夏季降水量在1997发生突变;春季和秋季降水量突变现象不明显;冬季降水量的突变发生在2000年。小波分析揭示了年和四季降水量的周期演变特征,普遍以3~4年年际变化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3.
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在思想相对保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开展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石家庄市1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至201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在分析了石家庄市暴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型理论,讨论了该地区在不同重现期降水极值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暴雨日数由西北和东南向内部逐渐减少,其中西北部山区暴雨发生的次数最多;近几十年来,石家庄大部分地区年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唯有北部地区呈增加趋势;石家庄市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两个暴雨偏多时期,分别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期前后;石家庄市暴雨日数存在准6 a和准16 a左右的振荡周期。在10 a、30 a和50 a不同重现期各站年最大日降水量和年最大过程降水量相差较大,其中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较大,东部平原相对较小,各站年最大日降水量均在100 mm以上,达到大暴雨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79-2008年14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合成方法,分析高原上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高原水汽含量异常的大气环流等因子。结果表明: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上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分布特征,即高原东南部和东北部湿润,西北部干燥。近30 a来,高原夏季水汽含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高海拔的西部干燥地区水汽含量的增加较东部湿润地区更加显著。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偏多(少)年,高原地区整层水汽通量以辐合(散)为主,高原上空低层的位势高度以负(正)距平为主,高原地表温度整体上偏高(低)。  相似文献   
6.
车辆在行驶中,常会发生轮胎破碎事故。若没带千斤顶,便很难将车辆顶起更换轮胎。现介绍两种方法,不妨一试。 1.在土质较软的路面上,可用石头等硬物把车架垫好,将破碎轮胎下方的路面挖一坑,使车轮架  相似文献   
7.
周幼婵  王传辉  周顺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70-10973
[目的]分析1960~2009年贵港地区气温日较差的演变趋势。[方法]利用贵港地区1960~2009年来具有连续完整记录的3个气象台站的平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等资料,对该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地区气温日较差的演变趋势。[结果]年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最高气温上升幅度小于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夏秋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春季,各月变化呈单峰单谷型;气温日较差空间变化倾向值形成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趋势;远离北回归线的台站极端日较差减小幅度最大,显著性强;靠近北回归线的台站极端日较差减小幅度较小,甚至呈弱增加趋势,但显著性水平不高。不同因子对日较差影响不同,日照与日较差正相关显著,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与日较差负相关显著,而与平均风速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了解贵港地区气候变化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的变化特征,揭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利用近50年(1959-2008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面测站降水资料,给出了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的划分标准及其推进特征,并分析了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雨平均在5月下旬开始,由东南向西北推进。当东北地区春雨开始偏早(晚)时,东北地区5月的降水偏多(少);主要以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南向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存在准2~3年的年际振荡特征。此外,当前期12-4月中国东部沿海海温偏高(低)时,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偏早(晚)。  相似文献   
9.
生态功能分区是区域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基础。基于生态功能分区原则,考虑流域——子流域完整性进行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在综合分析巢湖流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生态功能分区原则、依据、方法及命名,基于遥感与GIS在数据采集方面及多层面叠加功能的优势,通过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以及利用DEM空间分析进行子流域划分等技术手段,探讨了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研究区子流域生态功能划分方法,形成了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全流域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和12个生态功能亚区,并阐明了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约束。对于新调整行政区划的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流域产业布局、生态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极端高温对合肥一季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一季稻生长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更好地补充和完善一季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本研究利用2013年合肥夏季高温数据和田间试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13年合肥地区出现的极端高温对田间试验的一季稻‘徽两优6号’抽穗扬花过程以及结实率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季稻抽穗扬花期是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验证了已建立的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并对其补充完善:抽穗扬花当天和前后2~5天的持续高温对一季稻的影响最为严重。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温天气直接造成空秕率明显上升,结实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