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气候变暖对阿勒泰地区春玉米播种期和种植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并基于Kriging插值法,分析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春玉米播种期及种植布局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近50年≥10℃积温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现象,其倾向率分别为0.3、1.3、1.6 d·10a-1和57.1℃·10a-1,且突变年份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县市春玉米播种期提前3~8 d,生长季延长6~11 d。突变前青河东部不能种植春玉米,晚熟品种不能种植或种植风险较大。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春玉米不同熟性品种可种植区逐渐东扩,各县市春玉米在品种熟性上均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由不能种植到种植早熟、早熟向中(晚)熟、中晚熟向晚熟品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县域土地利用程度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新形势下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土地利用率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优缺点,并从利用广度、强度和深度3个层次全面阐述土地利用率的内涵,由此提出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应当从种植制度、有效生物产出、经济产出3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产出指数和效益指数三者各有侧重。研究结果表明,曲周县全县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区域分布较为典型,集中分布在3个区域:一是以四疃为中心科技辐射点的北部区域;二是依托邯临公路两侧的带状区域;三是以城关镇为中心高投入辐射面的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鄂尔多斯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和相关性,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对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2种利用方式下的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自由放牧样地的植被群落高度、盖度、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均低于围栏封育样地;放牧条件下土壤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和电导率均低于围封条件。综上所述,植被群落特征与部分土壤理化性状多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草地资源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生态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草地总面积26453.01万公顷。内蒙古作为草原主要分布区,天然草地类型多样,饲草资源丰富,全区草地面积约5437.42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45.96%,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20.56%,拥有天然牧草地4792.20万公顷,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88.13%,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和北方地区生态安全屏障。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牧草的高效加工转化已经成为天然草地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目前,我国畜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长,饲草料缺口逐年加大,成为限制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圆形喷灌机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赛乌素地区开展了圆形喷灌机喷灌均匀性试验和苜蓿水肥耦合试验,研究了圆形喷灌机水肥耦合对苜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植5a并每年刈割3茬的紫花苜蓿,年需水量为469.4 mm,其各茬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逐茬递减,耗水量逐茬增加。适当减少灌水量(80%ETc)不会造成苜蓿的产量下降,但当灌水量减少至60%ETc时,产量会显著下降。苜蓿全年3茬均采用80%ETc的灌水处理可获得产量和WUE的最佳组合。第1茬施用90 kg/hm2的磷钾复合肥,第2、3茬施用70 kg/hm2的尿素时苜蓿的肥料偏生产力(PFP)最高,但不同肥力水平对苜蓿产量无显著影响,在全生长季内水肥耦合效应对苜蓿产量影响均不显著。圆形喷灌机尾枪控制面积内的实际灌水量超过其余控制面积的1/3,但产量未相应增加,建议合理配置尾枪以提高苜蓿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放牧方式下无芒隐子草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芒隐子草叶片表皮为一层细胞,叶肉细胞为短柱状,与表皮细胞垂直排列;夜间放牧和自由放牧区叶片的中脉厚度、叶片厚度和叶肉细胞面积较白天放牧区低,上下表皮细胞面积和上下角质层厚度较白天放牧区高。  相似文献   
8.
<正>内蒙古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草地面积为81561.26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71882.99万亩,占88.13%;人工牧草地190.74万亩,占0.23%;其他草地9487.53万亩,占11.63%。内蒙古草原绵延2000多公里,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由于气候干旱以及人为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环境恶化、草原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结构失调和功能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内蒙古草原退化比例为18%,80年代达到39%,90年代高达73%,21世纪初退化比例已近90%。草原退化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到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所引起的沙尘暴、风蚀和水蚀等生态后果也严重威胁着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