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8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20篇
综合类   6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广州南沙典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南沙的尾叶桉林、窿缘桉林、大叶相思林、荔枝林、木麻黄林、尾叶桉×马占相思混交林、尾叶桉×台湾相思×马尾松混交林、赤桉×台湾相思混交林和无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大叶相思林地肥力最高,荔枝林的肥力较低,木麻黄林地和无林地的肥力低,其余林地的肥力中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分解过程中N、P、K含量和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以便为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勇林场马占相思林下凋落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尼龙网袋分解法,设置对照(CK)、施N(10 g·m~(-2))、施P(5 g·m~(-2))、施N+P(N 10 g·m~(-2)+P 5 g·m~(-2))4种处理,每隔3个月取样1次,并测定凋落叶残留量和N、P、K含量。[结果]表明:施N、P和N+P处理对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均为促进作用。各处理马占相思凋落叶的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大致保持稳定,施P和N+P处理的凋落叶P含量在分解过程中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而各处理的凋落叶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施N、P和N+P处理提高了马占相思林土壤的有机质和全N含量,促进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论]施N、P和N+P处理促进了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有利于马占相思林的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3.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几十年的人类活动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氮输入量,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有促进、抑制和没有影响3种情况。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其中木质素、纤维素、酚类物质、N浓度、P浓度、C/N比、C/P比、木质素/N比具有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如CO2增加、温度上升和降水变化,影响了氮沉降的速率和凋落物分解。未来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研究热点包括加强氮沉降对热带与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和阔叶树种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研究的长期化,采用13C同位素研究凋落物分解,注重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与大气CO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降水变化、紫外线辐射增强、P沉降交互作用响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佛山云勇林场3种人工幼林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佛山云勇林场3种林分的生长和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用pH计测定土壤pH;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水解性氮用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以NaHCO3提取土样后,用钼蓝比色法测定;速效钾用醋酸钠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生长情况最好,土壤养分最高;各林地的土壤呈强酸性;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而有效钾含量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杉木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表明常绿阔叶混交林显著地改善了林地养分状况,常绿针阔混交林对改善土壤养分也有一定的作用.各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乐昌含笑 Michelia chapensis、红荷Schima wallichii、红苞木Rhodoleia championii 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幼苗在根部淹水胁迫下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进行了研究,以便从光合生理角度了解这4种树种的耐水淹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水淹胁迫时间的增加,4种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均呈下降趋势,35 d 时均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87、0.43、-0.26和0.62 μmol·m-2·s-1;4种幼苗的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下降趋势,35 d 时4种幼苗的气孔导度分别为0.032、0.005、0.008和0.006 mol·m-2·s-1,蒸腾速率分别为0.04、0.13、0.02和0.10 mmol·m-2·s-1;乐昌含笑、红荷和樟树的细胞间隙CO2 摩尔分数先降后升,而红苞木的细胞间隙CO2 摩尔分数持续上升;由主成分分析法得出4种幼苗耐水淹能力为乐昌含笑>红荷>樟树>红苞木.  相似文献   
6.
3种改造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3种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以期为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及养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石笔木Tutcheria championii纯林(简称P1样地),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l、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v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简称P2样地),以及米老排、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等为主的阔叶混交林(简称P3样地)调查并记录各林分样地内灌木和草本的种类、盖度、株数及平均高度,运用多样性及均匀度等指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在各个样地分别用100 cm3环刀采集0~2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物理性质。【结果】各林分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平均值小于草本层,但是灌木层的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大于草本层;各样地草本层生长状况优于灌木层;P1样地的灌木及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均多于P2、P3样地;3种林分中,P1样地的土壤容重最大,P2样地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指标均表现为P2样地P3样地P1样地。【结论】混交林的群落结构较纯林合理且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氮(N)、磷(P)添加条件下4种种植密度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各器官碳(C)含量、储量和分配比例进行研究,以期为氮沉降和磷添加背景下森林碳储量分配格局的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樟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铵(NH4Cl)作为氮肥模拟氮沉降,以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_2PO_4·2H_2O)作为磷添加,设置4个水平:不加N和P(对照,CK),加N,加P,加N和P(N+P)。N、P及N+P每年的添加量分别为NH4Cl40 g·m-2、NaH_2PO_4·2H2O 20 g·m~(-2)和NH4Cl 40 g·m~(-2)+NaH_2PO_4·2H_2O 20 g·m~(-2);种植密度设置4个水平,即10、20、40和80株·m-2。【结果】各氮、磷添加和密度处理下幼苗的根、茎和枝的C含量基本上差异不显著,而添加N和N+P能够促使樟树幼苗叶的C含量上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樟树幼苗叶片C含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N、P添加处理基本上能够促进幼苗单株C储量和单位面积C储量的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幼苗C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樟树幼苗叶的单株C储量和单位面积C储量分配比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高密度种植有利于茎的分配比例增加。N+P添加处理对幼苗C储量的促进效果大于单一N或P添加处理。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次生林和针阔混交人工林3种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及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1)3种森林群落中,群落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和枯落物层干重均是马尾松林最大,灌木层生物量则是针阔混交次生林最大,各层生物量均是针阔混交人工林最小曰(2)地上生物量大小顺序是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次生林>针阔混交人工林曰地下生物量大小顺序则是针阔混交次生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人工林。针阔混交次生林根茎比(R/S)最大,为0.27×0.01);(3)马尾松林的碳密度最高,为79.71(×16.92)t/hm2,其次是针阔混交次生林,为64.46(×12.61)t/hm2,针阔混交人工林最小,仅为59.62(×15.22) t/hm2;(4)乔木层碳占群落碳的比例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人工林>针阔混交次生林。  相似文献   
9.
常绿和落叶阔叶树叶中N和P的变化及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立  罗山 《林业科学研究》2003,16(2):166-170
从叶完全展开到生长季结束对常绿阔叶树种铁冬青、红楠和海桐及落叶阔叶树种日本朴、银杏和木叶的N和P浓度进行了定期测定。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树种新叶的N和P浓度从5—7月急剧下降,然后小幅波动,而老叶的N和P浓度变化缓慢。落叶阔叶树种的N和P浓度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明显下降。大多数树种的P转移率大于N转移率。常绿阔叶树种的N和P的转移率大于落叶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工气候箱的方法,测定了低温胁迫下葛藤Pueraria lobata、假连翘Duranta repens、老鸭嘴Thunbergia erecta和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e幼苗的荧光参数,以便为筛选抗寒种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4种幼苗的最大荧光(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实际光量子效率Y(II)逐渐下降,非光化学淬灭(NPQ)先上升后下降,PSII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和PSII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逐渐升高。经过24 h自然恢复,4种幼苗的Fm均恢复到对照水平,ETR有所回升,Y(NPQ)恢复到显著高于对照水平;葛藤、老鸭嘴和台湾相思的NPQ保持稳定,假连翘的NPQ有所下降;假连翘和台湾相思的Y(II)恢复到对照水平,葛藤、假连翘和台湾相思幼苗的Y(NO)恢复到对照水平。对荧光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4种幼苗的抗寒顺序为台湾相思>假连翘>葛藤>老鸭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