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分析中小尺度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与交通条件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河北唐山市为案例区,选取交通网密度、加权平均时间距离、最短距离模型三个指标测算各县级行政单位交通差异性及综合交通优势度,进而对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现状与交通条件的空间耦合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唐山市休闲农业园区数量分布与各单因素交通条件有较明显相关性,但与综合交通优势度相关性不明显;各区县交通优势度与园区分布现状耦合度与协调度一般,仅丰润区两者耦合协调度较高,达到高度协调水平;说明目前休闲农业和交通发展水平相互促进力度较差,交通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建议在休闲农业园区分布密集地区加快交通建设;着重开发交通便利地区及辐射带附近优质农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
以曲周县为例,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挖损耕地复垦后的土壤肥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挖损耕地与对照耕地相比较,土壤肥力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容重变小。建议复垦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在平原地区只要挖损耕地在不超过一定深度影响耕作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恢复耕种,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复垦工程进行挖损耕地的复垦和培肥。  相似文献   
3.
基于分等因素组合的农用地整理类型分区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为细化农用地整理分区,使分区结果在地块尺度上具有适用性,从而提高农用地整理工程效率和精度,该文选择利用农用地分等中间成果,以分等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分析单元分等因素组合类型,以及不同组合类型对农用地质量的限制强度,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综合分区思想对天津市农用地进行整理类型分区研究,并将天津市农用地划分为3个整理类型区。研究发现,天津市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即CL组合类型有730种,限制因素组合类型42种,其中灌溉、有机质和盐渍化对农用地的限制相对普遍,这三个因素是农用地整理需要重点考虑的限制因素。研究认为,天津市近期农用地整理重点应安排在限制因素少、整理难度小的类型区三,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典型盐渍化治理为主要方向;远期整理重点可考虑改造难度较大的类型区二,以土壤综合整治为主要目标;类型区一以坡度限制为主,整理改造难度最大,但需要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该研究对于深化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以期对农用地整理类型分区理论和方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   总被引:41,自引:16,他引:25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平谷区现状的275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挖潜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进而分析了各区域用地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用地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现势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乡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评价、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概念、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估算与评价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土地评价和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其特点和不足,以期为深化应用土地评价成果,丰富粮食安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系统。为更好地评价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变化特点,了解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间的关系,选取唐山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通过编制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对唐山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和产出状况、能值自给率、净能值产出率、人均能值用量、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唐山市农业生态系统整体运行较差,农业生态系统为消费型经济系统,可持续性有待提高;以农业用电、农机动力、柴油和化肥为代表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逐年增加,使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有一定下降趋势,且增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研究建议唐山市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应着眼于拓展农业多功能性,逐渐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突出农业生态内涵,进而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两种农用地定级目标的标准及其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农用地定级有两个应用目标:为农用地流转服务的农用地定级主要体现农用地的资源特性,为征地补偿服务的农用地定级以体现土地经济价值的目标。由于这两个服务目标的不同,致使不同目标指导下的农用地定级标准和定级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该文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以两种服务目标为指导分别设计农用地定级因素及其权重,并对武清区农用地进行定级,结果发现两种定级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农用地定级规程》进一步明确定级目的和定级指标体系,以提高农用地定级工作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农村宅基地闲置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以文登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运用历史回顾方法探讨了文登市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1990-1996年间文登市农村宅基地闲置面积的扩展以点状扩展为主;(2)1996-2006期间文登市农村宅基地闲置面积以面状扩展为主;(3)在1990-1996-2006时段内,文登农村宅基地闲置扩展贡献率和增长率变化最大的是环山办、汪疃镇和龙山办地区;(4)人口减少、经济发展以及宅基地管理政策不完善,是文登农村宅基地闲置扩展的主因;最后认为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实现宅基地流转,是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积聚,城市成为各种农产品的输入地,农民也不断增加对城市周围耕地的投入以获取更多的农产品。城市及其郊区成为各种物流、能流的聚集地。如果聚集的能量、养分得不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文章基于养分循环原理,以北京市为例,对分别计算了北京市人畜排泄物和作物产出可以提供的养分,与北京市耕地在吨粮田情况下所能够吸纳的养分,结果显示养分是富余的。与单中心大城市相比,多中心中小城市的城市建成区与周围农田之间的物流能流交换界面更大,有利于充分利用人畜排泄物作为作物养分,发展有机农业;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城市环境压力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要坚持分散集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避免"城市大饼"无限扩大,促进养分循环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 11 675.25 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 221.14 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