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评价小麦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 NE)推荐施肥对冬小麦化肥减量效果、产量效应、经济效益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文对杭州湾南岸冬小麦主要种植区的3个小麦试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小麦专家推荐施肥较农户习惯施肥量显著降低,氮、磷、钾肥分别降低了71.08、15.92、35.58 kg·hm-2;小麦专家推荐施肥较农户习惯施肥平均增产80.0 kg·hm-2,试验点氮、磷、钾养分内部效率平均为7.72、9.84、16.19 kg·kg-1,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平均为39.83、17.83、58.75 kg·kg-1,氮、磷、钾养分农学效率平均为7.72、9.84、16.19 kg·kg-1,氮、磷、钾养分回收率平均为39.83%、17.83%、58.75%,均高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小麦养分专家推荐施肥较农户习惯施肥的经济效益平均增加200.0元·hm-2,增加了农户收入,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可以在杭州湾南岸小麦主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水分管理对镉轻度污染农田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镉轻度污染农田水稻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水稻全生育期湿润灌溉(CK)、全生育期淹水(T1)、拔节期(T2)、孕穗期(T3)、抽穗扬花期(T4)、灌浆乳熟期(T5)、蜡熟期(T6)开始淹水7个处理,对水稻不同器官镉积累差异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根际土壤溶液水溶性镉质量分数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与水溶性C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淹水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降低,土壤还原性增强,淹水时间越长氧化还原电位越低,其中T1处理最低可降至-159.78mV,淹水后根际土壤溶液中水溶性Cd也迅速下降,T3处理下降最多,为75.0%。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糙米含镉量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值(GB2762—2017)。与CK相比,T1处理降低稻米含镉量达76.9%,而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减产19.2%;T6处理明显抑制镉从水稻根系向地上部分转移,增加根系镉质量占比15.2%;T6处理降低水稻茎秆的镉积累,降低茎秆镉质量占比13.0%;淹水通过抑制镉从水稻叶片向谷物的转移来降低稻米镉积累,与CK相比,T5处理叶片镉质量占比增加5.0%,T3处理谷物镉质量占比降低4.3%。【结论】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稻米含镉量和田间农事操作习惯,镉轻度污染稻田推荐的水分调控方式为抽穗扬花期淹水至收获前1周。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钝化剂处理降低稻米镉积累的时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钙镁磷肥、羟基磷灰石和对照处理相比,石灰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明显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和稻米中的镉含量。在4个水稻种植季中,2个石灰施用量处理平均降低稻米中镉含量41.5%和54.4%,在第2个水稻种植季中,稻米中镉含量降低幅度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55.5%和77.6%。研究结果可以为镉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土壤镉钝化剂的施用和安全稻米的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物料还田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以浙江某地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壤培养方法,研究蒲公英(全草)、白花蛇舌草(全草)和水稻秸秆添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群落结构、土壤pH和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CO2释放率分别为1.70、1.12和1.09 μg·g-1·h-1,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22.6%、46.9%和43.5%;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分别为27.09、17.92和17.53,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土壤培养期间pH最高分别达7.22、8.28、7.49,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22.5%、10.8%和6.8%;培养结束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分别为0.19、0.29和0.26 mg·kg-1,与空白对照相比,蒲公英和水稻秸秆处理分别降低了29.6%和3.7%,而白花蛇舌草处理则增加了7.4%。添加蒲公英处理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本研究为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化肥利用率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本研究汇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中国马铃薯产区施用氮、磷和钾肥的马铃薯产量(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特征,以期为优化马铃薯养分管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试验数据来源于:1)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nternational Plant Nutrition Institute, IPNI)1992—2012年间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开展的117个田间试验;2)采用字段或字段组合(马铃薯,马铃薯+产量,马铃薯+利用率,等)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检索的2000—2016年间407篇马铃薯田间试验中文文献。将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分为东北(NE)、西北(NW)、华北(NC)、长江中下游(MLYR)、东南(SE)和西南(SW)产区。试验处理包括氮磷钾肥优化处理(OPT)、不施氮(OPT-N)处理、不施磷(OPT-P)处理和不施钾(OPT-K)处理,研究我国马铃薯不同种植区优化施肥下马铃薯可获得产量,氮、磷和钾肥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养分回收率特征。【结果】我国马铃薯施用氮、磷和钾产量反应平均分别为8.6、5.9和6.6 t/hm^2,氮素是马铃薯产量的首要限制因子,东北地区产量及施氮产量反应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0.05)。马铃薯施氮、磷、钾相对产量平均值分别为71.0%、79.4%、77.2%,其中,华北地区施氮相对产量平均值最高,东南地区施磷相对产量平均值最高,西北地区施钾相对产量平均值最高。马铃薯氮、磷和钾肥用量平均分别为N 164.2 kg/hm^2、P_2O_5 100.3 kg/hm^2和K_2O 188.0 kg/hm2,东南地区氮和钾肥用量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0.05),东北地区施氮量和施钾量较低,东北、西南和西北施磷量高于其他地区,长江中下游施磷量最低。马铃薯氮、磷和钾素农学效率平均值分别为52.2 kg/kg N、58.5 kg/kg P_2O_5和42.3 kg/kgK_2O,东北地区氮和钾素农学效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0.05)。马铃薯氮、磷和钾素偏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205.7 kg/kg N、339.0 kg/kg P_2O_5和209.2 kg/kg K_2O,东北地区氮和钾素偏生产力平均值分别显著(P <0.05)高于其他地区。马铃薯氮、磷和钾素养分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36.4%、18.5%和27.6%,东南地区磷素回收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其它地区(P <0.05)。【结论】我国马铃薯不同产区产量、施肥量和肥料利用率差异较大,氮素是马铃薯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华北地区氮素、东南地区磷素和西北地区钾素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相对较高,不同地区马铃薯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马铃薯优化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6.
确定不出草的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固体培养基中虫草素含量,可为合理利用不出草的蛹虫草固体培养基提供理论依据。以虫草素含量为检测指标,利用优化后的虫草素超声提取条件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条件,分别对5个不同批次不出草蛹虫草固体培养基中的虫草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个批次的不出草蛹虫草固体培养基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虫草素,虫草素含量为347.2~735.5μg/g,平均548.5μg/g。不出草的蛹虫草固体培养基中虫草素含量较高,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本研究结果为今后从不出草的废弃固体培养基中提取虫草素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减少虫草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水稻关键生育期水分管理对籽粒Cd积累的影响,揭示Cd污染稻田水分管理降低籽粒Cd积累的部分机制,本研究以Cd轻度污染水稻土和甬优538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共设3种水分管理模式:分蘖末期至成熟期湿润灌溉(T1),分蘖末期湿润灌溉-灌浆期至成熟期淹水(T2),分蘖末期至成熟期淹水(T3),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的水稻产量、灌浆期各器官Cd含量、各器官Cd积累量和Cd伤流强度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水稻Cd吸收转移及籽粒Cd积累规律。结果表明: T2处理能显著降低水稻茎、叶、糙米的Cd含量和积累量,该处理水稻茎、叶、糙米Cd含量较T1分别降低51.5%~61.9%、12.8%~53.7%、31.8%~50.1%,第35天收获时,Cd积累量较T1处理分别降低37.4%、28.3%、36.2%。灌浆开始至第21天是籽粒Cd积累的高峰期,该时期T1、T2、T3处理糙米Cd积累贡献率分别为78.0%、77.2%、72.4%。灌浆期开始至第14天是Cd由根系向地上部运输的关键时期且淹水处理Cd伤流强度明显降低。第14天时,T1、T2处理Cd伤流强度分别是第21天的2.60、3.45倍,T2、T3处理较T1处理分别下降68.6%、92.7%。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籽粒Cd的积累与水稻茎Cd含量密切相关。灌浆期淹水处理水稻茎Cd含量的减少可能是籽粒Cd积累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淹水管理能实现Cd污染稻田水稻的安全生产,尤其以灌浆期淹水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适应性更强,既符合稻田农事习惯,又减少了水资源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宫川蜜橘成年果树的营养需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时间点对宫川蜜橘成年果树叶片中N、P、K、Ca、Mg、B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果实产量及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宫川蜜橘叶片中各营养元素含量随生长呈现动态变化。整个生育期内,叶片中N∶K∶P∶Ca∶Mg∶B比例均值为1.00∶0.07∶0.33∶0.83∶0.11∶1.13×10-4。根据柑橘果实产量、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估算出单产果实22 500 kg·hm-2时的合理施肥量为N 750~885 kg·hm-2,P2O5 195~225 kg·hm-2,K2O 270~330 kg·hm-2。  相似文献   
9.
对四季豆品种丽芸2号的生长动态和养分吸收特征进行研究,以明确四季豆生长过程中养分的吸收规律,为科学合理的农田养分管理提供参考。田间试验于2016年在浙江省丽水市进行,四季豆生产中农艺管理措施与当地农民习惯一致。在四季豆苗期、伸蔓期、开花期、结荚期、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植株干物质质量和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钼、铜、硅等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季豆干物质累积量随着生长呈增加趋势,其中收获期经济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最高,达到2 304.6 kg·hm-2。四季豆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元素的需求为收获期>结荚期>伸蔓期>苗期和开花期。四季豆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比例为1.0∶0.4∶1.0,并分别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约79.0%分配到经济产量中。根据四季豆产量、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估算出单产30 000 kg·hm-2(丰产水平)四季豆的合理施肥量为N 155~181 kg·hm-2、P2O5 82~103 kg·hm-2,K2O 136~156 kg·hm-2。该研究可以为四季豆生产中养分管理提供参考,同时减轻因肥料过量施用而导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缓释氮比例对一次性施肥单季晚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明单季晚稻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模式中缓释氮占总施氮量的适宜比例,为单季晚稻高效施肥提供理论指导。2019—2020年在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U1,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3:3);(3)常规施肥减氮12.5%(U2,比例同U1);(4)57%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1);(5)45%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2);(6)34%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3)。U1的施氮量为240 kg/hm2,U2和SRU的施氮量均为210 kg/hm2。测定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养分利用率、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氨挥发量等指标。结果表明:N0处理的单季晚稻产量为U处理的73.55%。与U相比,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可以维持水稻产量。单季晚稻产量随着缓释氮施用比例升高而增加。SRU处理与U处理之间地上部氮含量及氮素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2019年SRU2处理和2020年SRU1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比U处理提高10.49%和8.84%,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其他处理与U1、U2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与U相比,SRU处理显著降低了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稻田累积氨挥发量,但各缓释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相关产量及氮素损失的结果,34%缓释氮施用比例可满足单季晚稻一次性施肥要求,能保证水稻稳产,同时降低氮素径流和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