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枫桦红松林凋落物分解真菌生态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兴安岭枫桦红松林凋落物分解真菌生态群共签定出99属种,其中树上活体分解寄生菌10种、兼性菌5种,微型腐生菌36个属、腐生担子菌47种。根据凋落物分解真菌在分解过程中所处的生态位不同,分为四个生态群:叶面寄生分解真菌(以Melampsora, Uncinula等为代表)、叶面兼性分解真菌(以Mycosphaerella,Lophodermium为代表)、叶栖初生腐生分解真菌(以Lophodermium nitens为典型代表)、叶栖习居次生腐生分解真菌(微型真菌以Alternaria,Trichoderme等为代表,腐生担子菌以Clitocybe,Russula等为代表)。在凋落物分解真菌方面,为枫桦红松林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以红松不同栖息地的树栖真菌分离作为种群个体参数,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标对树栖真菌进行鑫样性比较,结果表明:S对栖真菌多样性和均匀度赵高,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越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可持续的根本出路在于后续产业的培育。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优势产业规模小,主导产业培育不足,龙头企业少,加工业严重滞后,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等突出问题。根据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对策:(1)发展灌木资源,开发以红枣为主导的小杂果以及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2)立草(灌)为业;(3)发展以陕北绒山羊、奶牛为主导的舍饲畜牧业;(4)调整种植业结构布局,重点发展杂交玉米制种、小杂粮、马铃薯优势产业和沙产业;(5)充分利用区域能源开发及能源工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吸收资金,反哺涉农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5.
浅析退耕还林(草)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实施退耕还林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对于区域而言,退耕还林是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红松芽栖真菌群落结构(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红松本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其结果:15年生红松芽经分离培养获得芽栖真菌17个属(种):25年生红松芽经分离培养获得芽栖真菌32属37种、其中冠层上部31种(属)、冠中层14种,冠下属14种,通过对红松芽栖真菌的组成研究证明,在解剖学上作为两种不同器官的芽鳞与芽体上真菌组成与数量有明显差异,即芽鳞上多于芽体上,组织外层多于组织内层,红松芽栖真菌群落的种群数量随机树龄的增加而增加,随芽生长部位高度的降低而降低,而且在群落种群组成上也有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7.
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的基本研究方法,对红松干 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经分离培养获得干栖真菌40属(种)、干栖真菌群落的种群组成种类类随着红松干部高度的升高趋于减少,在健康红松下冠层的老枝上分离获得了流获得了流脂溃疡病病原菌,表明该病害是潜伏侵染性病害。  相似文献   
8.
利用概率论模型对分布较广的12种常见红松树栖真菌进行模拟,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2种真菌的分布为两类,一类为集聚分布格局,并且较普遍:另一类为随机分布格局,其中有些机格局也有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9.
青杨叶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杨叶锈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叶锈病。近年来,该病害在东北各地苗圃普遍发生,在某些局部地区危害尤为严重。这引起了生产和科研部门的普遍重视。1 分布及寄主青杨叶锈病,分布于欧、亚、美、非及大洋洲等所有杨树种植区。病原菌为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属长循环型转主寄生菌。该病原菌的性孢子  相似文献   
10.
红松叶栖真菌群落结构.(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真菌、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红 叶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共获红松叶栖真菌36种,研究结果表明,叶栖真菌在小龄针叶上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老龄针叶、兼性寄生性真菌在老龄针叶上的种类和数量均多于小龄针叶,并为老龄针叶的习居菌、而且随冠层的降低还有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