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4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55年来黄土高原边缘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地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的大同市耕地现状和1949—2003年间耕地总量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得出55年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具有2—3年和6年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并预测未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得出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为人口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所得结论有利于在科学的指导下采取措施稳定耕地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相关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西人口与绿洲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考察了河西绿洲人口与绿洲发展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河西绿洲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压力及其掠夺式开发利用资源所伴随的土地承载力负荷过大,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人口与绿洲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负反馈等危及河西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好当前河西人口与绿洲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几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环县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与模拟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娥  刘普幸  赵志锋 《土壤》2007,39(3):364-368
在分析环县55年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并根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通过建立GM(1,1)模型,对环县2010年、2015年、2020年影响粮食生产的各因子进行了预测,以期为环县农业稳产、加快迈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敦煌绿洲天然胡杨林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敦煌绿洲天然胡杨林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绿洲天然胡杨林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增加的趋势.0-60 cm 土壤含水量变化程度较大,再向下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趋于平缓.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不同土壤层有较明显的差异,土层越深,其含水量变化程度越小,这主要与气候、土壤质地及树龄等因素有关.采用GIS的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插值法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和较强的相似性.即各层均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空间格局,这与西临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东靠绿洲的地貌格局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张惠娥  刘普幸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91-4492,4494
在分析河套灌区五原绿洲农业生产优势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该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程度、人口状况及教育水平等是影响农业高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今后宜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农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教育投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黑河下游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潘竟虎  刘普幸  赵军 《土壤》2008,40(2):306-311
基于研究区1986年Landsat TM和2000年Landsat ETM 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结合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就近15年来黑河下游额济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引起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草地、林地、水域、耕地面积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林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②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及景观异质性程度减小,景观的稳定性降低.③气候的暖干化趋势,黑河下泄水量的持续减少,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黑河下游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51 a来甘肃省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甘肃省27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 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再用同期降水量减去潜在蒸散量求得气候水分盈亏量。通过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Arc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研究区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水分盈亏量变化的气候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1 a来,甘肃省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在-194~-1 293 mm,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6.48 mm•(10a)-1〕,且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空间变化格局。水分亏损量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增加,70年代减小,80年代以后持续增加,2001年以后达到最大。各个季节平均水分盈亏量:夏季>春季>秋季>冬季。M-K突变分析表明,甘肃省平均水分盈亏量在2008年左右发生突变,是水分变化的敏感期。小波分析表明,甘肃省平均水分盈亏量存在4.87 a和4.52 a显著周期,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降水、日照时数和平均湿度对水分亏损量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瓜州绿洲属于国家级极端干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光热资源丰富.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严重.以1991-2007年瓜州县统计数据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状况、环境压力、社会经济状况三方面建立瓜州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用变异系数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瓜州绿洲生态系统处于Ⅲ级,即潜在不稳定状态.并认为水资源需求压力大、气候极端干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及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潜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瓜州绿洲生态风险防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乌拉特前旗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指出当前评价中指标体系建立的不足。认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科学合理地反映出所要评价的生态护坡系统的各项指标要求。建立了合肥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内容包括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类型及材料、稳定性、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4项指标要求,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评价结果良好地反映了四里河和南淝河生态护坡的特性。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合肥市生态护坡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对城市生态护坡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