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温度对瑞香红苹果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上不同贮藏期瑞香红保鲜提供技术支撑。以瑞香红果实为试材,设-2、0、4℃3个贮藏温度,贮藏第30、60、90、150、210 d测定果皮L^(*)值、a^(*)值、b^(*)值、h°值和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调查果实腐烂率和果心褐变指数。结果表明:瑞香红果实短期贮藏(≤30 d)以4℃为宜,节约成本,品质较好;中短期贮藏(≤60 d)以0℃为宜,品质较好;中长期贮藏(≥90 d)以-2℃为宜,口感最佳,但贮藏期不宜>210 d。  相似文献   
2.
对通辽地区文冠果现有林经济指标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八仙筒林场及章古台村51年生文冠果大树中,筛选出全部经济性状均达到优树标准丰产稳产的优良单株4棵;每棵优树5年内平均树冠投影面积、种子产量分别为0.353、0.307、0.312、0.291 kg/m~2,且4株优树从未歇枝,连续丰产。  相似文献   
3.
对塞外红苹果采用不同厚度(0.01、0.02、0.04 mm)PE袋进行自发气调包装,以0.01 mm PE袋不扎口和1.0μL/L 1-MCP处理作为对照,均置于温度(0±0.5)℃、空气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贮藏,贮藏120 d和贮藏120 d后货架放置7 d[(120+7)d]时测定各处理果实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并对以上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调查果实腐烂和果皮、果心褐变情况。结果表明,塞外红果实使用0.02 mm PE袋进行自发气调包装,贮藏120 d和贮藏120 d后货架放置7 d品质较好,与1.0μL/L 1-MCP处理的保鲜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塞外红’苹果,又名‘锦绣海棠’‘鸡心果’,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北兴村果园,属农家品种[1,2]。当地果农在栽培过程中发现该品种有诸多问题,一是幼树日灼、抽条严重,特殊年份出现干梢甚至枯死;二是结果晚,常规管理五六年才见果,丰产期来得慢;三是丰产后大小年严重,比当地常规品种‘黄太平’‘金红’等小苹果表现突出;四是腐烂病、蛀干害虫(吉丁虫)危害严重。因此,在当地只有零星栽培。1990年,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全市果树调查,在开鲁县果园发现该品种,在该园主任吴永俊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对该品种进行选育研究,摸清了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蒙东地区开展区域试验。2012年,科研成果“优质小苹果‘塞外红’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通过鉴定,同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林木品种认定并命名(编号:内蒙古R-SC-MP-002-2012)。2017年,又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编号:国S-SV-MP-009-2017)。  相似文献   
5.
正‘塞外红’苹果,又名‘锦绣海棠’,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通辽市开鲁县北兴村刘振山果园,因其果色艳丽诱人、果品上乘而得名。内蒙古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织科研人员对该品种进行选育研究,历经20多年,摸清了该品种的植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成熟的‘河套’蜜瓜果实为试材,在自然贮藏条件下,观测果实采后外部形态、营养品质及与果实成熟衰老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贮藏2d时,‘河套’蜜瓜果实特有的颜色、风味、质地逐渐形成,并持续至贮藏第6天;之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实外观品质显著下降,表现为果面粗糙,香气变淡,质地变软,同时伴有病斑出现,直至贮藏第12天时果肉溃败腐烂。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有机酸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总糖含量较高并呈下降趋势。贮藏期间,果肉硬度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乙烯表现为单峰变化趋势,在贮藏第10天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因此,进行采后生理调控对保持优良果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塞外红苹果为试材,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成熟度果实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的糖酸组分及含量,分析其动态变化和相关性,为合理贮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塞外红果实的果糖和蔗糖占比最大,二者共可占总糖的60%以上;最主要的有机酸是苹果酸,占总酸的97%以上,其次是柠檬酸。在贮藏期间,七成熟塞外红果实的糖组分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九成熟果实除了蔗糖含量和山梨醇含量呈下降趋势外,葡萄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山梨醇和蔗糖在果实成熟期间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除七成熟果实柠檬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外,其他有机酸含量在不同成熟度果实中均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葡萄糖含量和苹果酸含量分别与总糖含量和总酸含量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66、0.998,二者构成塞外红果实糖酸的最重要部分。综合分析认为,九成熟塞外红果实食用最佳货架时间是9 d,而七成熟果实在货架12 d左右食用最佳。  相似文献   
8.
不同采收期对苹果常温贮藏品质和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通辽地区的‘塞外红’苹果为试材,研究了生长发育期在116~134 d内的3个采收期果实常温(20±1)℃贮藏品质和软化衰老的变化,以确定‘塞外红’苹果的最佳采收成熟度和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果实硬度逐渐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升高,种子颜色逐渐变褐到全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个采收期果实的硬度、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均逐渐下降,从采收到贮藏结束,采期Ⅰ果实的硬度一直保持最高,采期Ⅱ保持了果实较高的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采期Ⅲ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一直保持最高。结果还表明,采期Ⅰ的果实常温贮藏期间虽然具有较高的原果胶和纤维素含量,而且抑制了可溶性果胶的生成,推迟了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高峰,延缓了果实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的出现时间,但果实的外观色泽、口感和风味相对较差;采期Ⅲ的果实丙二醛和乙醇含量积累较多,果实衰老快。综合分析,采期Ⅱ的‘塞外红’苹果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外观色泽和贮运性能。因此,建议通辽地区‘塞外红’苹果的采收期以9月5—10日为宜(可适当晚采1~2 d),采收成熟度参考标准为:果实生长发育天数123~128 d、果肉硬度11.0~11.5 kg/cm^2、SSC≥16.5%、种子的颜色3/4左右变褐、淀粉染色为4.5级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损伤后豌豆幼苗叶片内NO产生的途径及NO对其诱导的抗氧化系统的作用,以豌豆幼苗为试材,研究损伤胁迫下其内源NO含量、NR和NOS活性的变化,以及只有NO供体SNP处理和NO清除剂PTIO、NOS抑制剂L-NAME、NR抑制剂NaN3喷施后损伤处理过24 h 时对豌豆幼苗叶片内H2O2和O2 -·含量变化及对抗氧化酶SOD、POD、CAT、APX等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损伤处理后0~60 h 内豌豆幼苗叶片内NO含量呈双峰曲线;其中损伤处理早期(第1 峰值)NO的主要来源是NOS酶促途径,而后期(第2 峰值)NO的主要来源是NR酶促途径;损伤处理24 h 豌豆幼苗叶片内NO含量最高,此时H2O2和O2 -·含量接近对照水平,而SOD、POD、CAT、APX等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NO供体SNP处理时有类似的结果,NO清除剂PTIO 处理后H2O2和O2 -·含量升高,SOD、POD、CAT、APX等的活性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NO可能通过增强保护酶的活性来降低损伤诱导的膜脂过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结合内蒙古科尔沁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针对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专业合作能力差、布局分散、土地流转难、投入资金高的问题,提出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合理流转土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改进措施,以期有效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