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探究蛋白质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过瘤胃脂肪对瘤胃发酵和尿嘌呤衍生物的影响,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晋南阉牛,按照蛋白质需要量的85%、100%和115%设计3个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添加0、2.5%、5.0%和7.5%的亚麻油制作的钙皂作为过瘤胃脂肪,采用3×4两因素设计,共形成12组饲粮组合,测定瘤胃pH、氨态氮浓度(NH_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以及尿嘌呤衍生物(PD)的排出量。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过瘤胃脂肪水平对瘤胃pH均无显著影响。蛋白质水平对NH_3-N浓度影响显著,9组NH_3-N显著高于1、2、3、4和8组,10组显著高于3和8组;对丙酸和乙酸、丁酸、乙酸/丙酸及总酸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影响,5组的乙酸浓度较1、2、3和4组显著提高,9、10和11组瘤胃液中的丙酸浓度较1和2组显著提高,12组较2组显著提高,10组的丁酸浓度显著高于7和8组,1和2组的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高于9、10和11组;对精补料养分有效降解率影响极显著,对秸秆有机物(OM)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影响,10组精补料粗蛋白质(CP)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2、3、4、5、6、7和8组,1、9、11和12组显著高于4、5、6、7和8组;对玉米秸秆中ADF瘤胃有效降解率6、7和8组显著高于除5和12组之外的其余各组,5和12组显著高于除9和11组之外的其余各组;对尿囊素和尿嘌呤衍生物有显著影响,12组的尿囊素和尿嘌呤衍生物显著高于1和4组,11组尿酸显著高于其余组。综上,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瘤胃发酵和尿嘌呤衍生物具有显著影响,饲粮蛋白质水平为饲养标准需要量前提下,过瘤胃脂肪适宜添加量为饲粮的5%。本研究结果为肉牛养殖中日粮过瘤胃脂肪添加量及蛋白质水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安格斯肉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24头平均体重(447.78±2.53)kg、15~17月龄安格斯去势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1、2、3和4组分别饲喂含有0、2.0%、4.0%和6.0%过瘤胃不饱和脂肪的试验饲粮。试验期77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7 d,正试期分为前期(27 d)和后期(40 d)2个阶段。结果表明:1)试验前期,4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1和2组(P<0.05),1组的料重比显著高于4组(P<0.05)。试验前期、后期和全期,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前期和后期,2和3组的血清胰岛素(INS)含量显著高于1组(P<0.05),2、3和4组的血清胰高血糖素(GC)含量显著高于1组(P<0.05)。试验前期,3组的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试验后期,2、3和4组的血清GH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3)试验前期和后期,各组之间血清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ACase)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4)试验前期和后期,各组之间血清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前期,4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1组(P<0.05),2、3和4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2、3和4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1组(P<0.05);试验后期,3和4组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2和3组的血清AST活性显著高于1组(P<0.05)。5)4组的背最长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1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试验全期的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和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对血清ATGL、CPT-Ⅰ和AACase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提高了血清GC和INS含量,促进了背最长肌PPARγ的基因表达。综合以上结果,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过瘤胃不饱和脂肪适宜添加量为4.0%。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讨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安格斯牛生长性能和牛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24头平均体重为(447.78±2.53) kg、17~18月龄安格斯阉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第2、3和4组分别按照干物质采食量的2.0%、4.0%和6.0%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试验全期77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7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2)第3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4组(P0.05),第3组和第4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1组(P0.05),第1组和第2组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4组(P 0.05)。3)第4组的背膘厚度显著高于第1组(P 0.05),各组之间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pH、剪切力、蒸煮损失、失水率、肉色及肌肉化学成分差异均不显著(P 0.05)。4)第1组背最长肌中C18∶0含量显著高于第2组和第3组(P0.05),第2组C20∶4n6含量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4组(P0.05),第2、3和4组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比第1组降低了8.41%、10.26%和5.4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提高了6.37%、9.41%和6.7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分别提高了69.78%、33.19%和9.36%,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5)育肥前期第2、3和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第1组(P0.05),育肥后期第3组和第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第1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肉牛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有利于提高饲粮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可提高肉牛背膘厚度和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牛肉脂肪酸的组成;综合考虑,安格斯牛饲粮中过瘤胃不饱和脂肪最适宜的添加量为饲粮干物质采食量的4.0%。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对安格斯牛育肥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平均体重为(448.00±3.13)kg的安格斯阉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按照干物质采食量的4%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UPF组)和过瘤胃饱和脂肪(SPF组),预试期10 d,正试期分前期(27 d)和后期(40 d)2个阶段。结果表明:试验前期UPF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SPF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全期UPF组和SPF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前期耗料增重比显著高于UPF组(P0.05),3组之间全期耗料增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UPF组和SPF组血清中胰高血糖素(GC)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前期UPF组瘦素(LE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PF组(P0.05),试验后期SPF组LE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UPF组(P0.05);试验前期UPF组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ACase)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前期SPF组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UPF组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PF组(P0.05),全期UPF组和SPF组的丙二醛(MD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粮添加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可提高安格斯牛日增重,有利于体脂肪合成,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