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6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干旱生境中保水剂对黄瓜根系和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探讨其生长效应与土壤水分的内在联系,为保水剂的合理施用和农田科学灌溉等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方法]利用盆栽模拟试验,通过定量灌水,系统研究在3种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黄瓜根际水分、根系形态特征、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片气孔性状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1)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处理的黄瓜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相比,保水剂处理组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70%(FC2)和55%(FC3)时的总根长、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干重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4%,24.2%,62.1%,41.0%和51.6%以上。(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保水剂处理叶片的有效光合效率(Fv′/Fm′)和实际量子产量[Y(Ⅱ)]较对照出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非光化学淬灭(NPQ)则呈相反的变化;尤其在FC2和FC3处理时,保水剂处理促使黄瓜叶片的光化学淬灭(qP)较对照分...  相似文献   
2.
针对西南地区辣椒生产中磷素吸收分配及土壤磷素累积特征不明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明确辣椒不同时期各器官的磷素累积、分配及土壤磷累积动态过程,阐明基于辣椒产量、磷素吸收和土壤磷环境风险的最佳磷肥用量。试验于2018年以当地主栽品种开展田间试验,通过设置5个施磷水平(P 0、33、65、131、393 kg/hm2),测定辣椒各器官干重、磷含量、磷累积量及土壤磷累积量、土壤有效磷浓度、土壤水溶性磷浓度等指标。结果表明,随施磷量的增加:初花期和收获期辣椒茎、叶、果的干重均显著增加,施磷使初花期茎、叶干重增幅分别为50.0%~150%、50.0%~175%,施磷使收获期茎、叶、果干重增幅分别为39.7%~122%、66.7%~143%、15.2%~51.0%;磷累积量均显著增加,施磷使初花期茎、叶磷累积量增幅分别为63.6%~200%、40.9%~  相似文献   
3.
从逊克县滨江公园规划设计的理念和目标着手,意在建设自然、有机、文化、经济的滨江公园空间,构建逊克县的绿色生态体系,完善城市的功能。从规划设计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景观结构、主题景观的营造和植物景观的特色表达等几方面充分展示了逊克县的地域文化和滨江公园的景观特色,建设具有生态保护、娱乐、保护人文历史的多功能滨江公园,使公园的景观功能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主研制的可移动式干热风发生模拟装置,对耐高温小麦品种济麦22于花后13d(灌浆中期M)和23d(灌浆后期L)进行连续两天的干热风胁迫,设置重度干热风(S)和轻度干热风(M)2个胁迫水平,以明确不同时期和不同等级的干热风灾害对小麦小穗位和粒位粒重分布特征的影响,及其与干热风胁迫程度的关系,为干热风灾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主茎穗和分蘖穗小穗位和粒位粒重均呈现先升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干热风胁迫会引起小麦穗部小穗位和粒位粒重的降低,表现为灌浆中期干热风胁迫引起小麦穗下部和上部穗粒位总粒重显著降低,对小麦粒位粒重的危害呈现第3粒位(G3)>第1粒位(G1)>第2粒位(G2);灌浆后期胁迫则主要危害小麦穗下部和中部,对小麦粒位粒重的危害表现为G3>G2>G1。初步分析认为,在本模拟试验条件下,灌浆中期干热风引起小麦分蘖穗粒重显著降低,灌浆后期对主茎穗粒重影响更大;灌浆中期和后期干热风胁迫下,小麦G3位粒重减小最为明显。灌浆中期干热风胁迫对小麦粒重的影响大于后期,重度干热风胁迫大于轻度干热风。  相似文献   
5.
采用迭代最佳阈值法将气干至全干、饱水状态过程中的开孔重组竹扫描图像处理为二值图,使用Image Pro Plus、Photoshop软件测量分析了开孔重组竹径向和弦向的干缩/湿胀率、孔洞面积干缩/湿胀率、孔洞干缩/湿胀垂直于顺纹方向的竖轴与平行于顺纹方向的横轴尺寸之比k,研究了开孔重组竹含水率与径向和弦向干缩/湿胀率、孔洞面积、k值的相关性,为开孔重组竹在建筑工程中的设计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开孔重组竹径向和弦向的干缩率分别为1.14%和1.56%、湿胀率分别为1.49%和3.38%,弦面和径面孔洞面积干缩率分别为1.18%和1.24%、湿胀率分别为-1.14%和2.42%,弦面和径面孔洞干缩k值分别为97.09%和94.86%、湿胀k值分别为98.60%和97.89%;孔洞直径的变化对开孔重组竹的干缩湿胀性能影响不显著,对孔洞自身形状变化的影响显著;随着含水率的递增,开孔重组竹的干缩/湿胀率、孔洞面积呈线性增长趋势,孔洞k值呈指数增长趋势。基于尺寸稳定性角度,气干至全干、饱水状态过程中重组竹径向和弦向的干缩/湿胀差异显著,对重组竹开孔可改善其尺寸稳定性,孔洞自身因含水率变化而产...  相似文献   
6.
不同供磷水平对辣椒根系形态和根际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辣椒品种线椒王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通过分析不同施磷水平下辣椒根系形态和根系生理的变化,探究辣 椒磷高效利用的主要根系及根际过程。结果表明,辣椒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随供磷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整 株磷浓度以及整株磷累积量呈增加趋势。随供磷水平增加,根系总根长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根系平均直径、根冠比呈逐渐 降低趋势;辣椒根系菌根侵染率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浓度和整 株磷浓度与根系平均直径、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根长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表明辣椒根系适应低磷的根际特 征可能是通过增加根系生物量及总根长,同时降低根系平均直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苜蓿种子萌发对低温胁迫的响应,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设置不同温度(4℃、4℃/18℃、18℃/25℃、25℃)处理,比较分析7个苜蓿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和根长的变化,进而鉴定苜蓿种子萌发期耐寒性。结果表明,低温下所有苜蓿材料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和根长均呈下降趋势,萌发高峰期随温度降低而后延。品种间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发芽率差异显著,且与萌发时的温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指标鉴定萌发期苜蓿的抗寒性。经模糊隶属函数评价得出各品种的抗寒强弱顺序依次为:龙牧801>草原3号>公农2号>皇后>敖汉>420>赛迪。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叶绿素铜钠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抑菌作用,测定菌丝生物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菌种进行温度、pH、紫外照射时间、氧化还原性稳定性试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对5种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菌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药液浓度为20 mg·mL-1时,苹果腐烂菌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抑菌率均高达100%,光照条件下叶绿素铜钠供试药液EC50为7.405 mg·mL-1,黑暗条件下其EC50为6.959 mg·mL-1;菌丝干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在药液浓度为10 mg·mL-1时,抑菌率高达100%;菌丝干重仅为5 mg。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抑菌率的影响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50℃~70℃,抑菌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酸性条件下抑菌率随酸度的增加而降低,碱性条件下抑菌率差异不显著(P>0.05);紫外照射和氧化还原剂对抑菌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叶绿素铜钠的抑菌效果和稳定性,为叶绿素铜钠作为新型农药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龙牧809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ongmu No. 809)是在耐寒、抗旱、耐盐碱的基础上,以株型直立、叶量丰富、产量高为育种目标,在龙牧801苜蓿的原始群体中,通过单株选择,建立无性株系材料圃和多元杂交圃,实行开放授粉,多元杂交,历经14年系统混合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该品种株型直立、分枝多、叶量丰富,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耐盐碱能力,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可刈割3茬,三年平均干草产量12445.31 kg/hm2,初花期粗蛋白质含量22.24%,是东北寒冷干旱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各地及毗邻省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龙牧809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抗寒|产草量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适合东北寒区高丹草和紫花苜蓿的最佳青贮比例,试验以高丹草和紫花苜蓿为青贮原料,分别按照5:5、6:4、7:3、8:2的比例进行混合青贮,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添加5% CaCO3和不添加5% CaCO3的试验处理,不添加紫花苜蓿和CaCO3的高丹草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在各试验处理的组合中,以不添加 CaCO3的高丹草与紫花苜蓿以5:5混合配比时,其营养品质中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为35.53%、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为47.43%,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添加CaCO3的处理|粗蛋白质(CP)含量为17.83%,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添加CaCO3的处理。发酵品质中,V-Score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和不添加CaCO3处理的的混合青贮均高于90分。综合考虑混合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得出,在东北寒区,添加紫花苜蓿能够显著提高混合青贮的饲用品质,且高丹草和紫花苜蓿混合青贮的最佳配比为5:5,并且不宜添加CaCO3。 [关键词] 东北寒区|高丹草|紫花苜蓿|混合青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