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单混种作物的生长曲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比例理论(Metabolic Scaling Theory)认为,植物小个体或幼苗的生物量和物质能量代谢速率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为1,而随着植物个体的逐渐增大,其代谢异速生长指数逐渐趋近于3/4。2012年,Deng等基于代谢比例理论建立了植物小个体的动态生长模型。然而,对于受到种内或种间不同竞争压力的植物个体来说,其生长过程无疑将受到邻体竞争的影响,他们是否仍然遵循上述植物小个体的动态生长模型尚不得而知。本研究针对此科学问题选取了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胡麻(Linum usitisimum)、玉米(Zea mays)3种作物分别进行两两组合混合种植以及单独种植,种植密度分别为高、中、低3种不同密度梯度;在作物出苗至成熟期间,分别对株高、基茎、冠幅、生物量、以及不同时期样方植物密度共进行6次跟踪测定。通过对Deng等建立的植物小个体动态生长模型的拟合分析,发现在种植密度梯度下不论单种还是混种,其植物个体的生长曲线均符合植物小个体动态生长模型,且具有相似生态位的物种混种条件下的个体生长状况要好于单种条件下的个体生长状况,而低密度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亦显著优于中、高密度个体生长状况。总之,不同竞争压力下的植物个体,其生长速率和成熟大小虽有所变化,但其生长曲线均符合上述生长模型的预测。该研究不但对植物小个体生长模型和代谢理论的可靠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而且还使该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植物根系是土壤结构以及土壤水力参数变化的重要影响要素。目前不仅缺乏定量描述“根-孔隙-土壤水力参数”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在更大尺度上根系作用的客观表达也尚不明确,由此导致降雨入渗、径流和蒸发等流域水文过程的精细刻画与模拟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文献检索,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量化了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力参数的改变和影响,并提出其与植被、土壤类型的响应方式,总结了植物根系动态性生长下的土壤水力参数定量表述及其预测模型进展。同时分析了在定量研究根-土复合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目前根系影响土壤水力参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尺度控制实验方面,忽略了大尺度下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强调大尺度根系作用和根系参数纳入土壤结构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进一步与水文模型的深度耦合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直角和非直角双曲线两种拟合模型,对毛莲蒿(Artemisia vestita)、牡蒿(A.japonica)、蒙古蒿(A.mongolica)和灰苞蒿(A.roxburghiana)4种蒿属植物的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直角双曲线拟合的α、Rd以及Lsp数值均高于非直角双曲线拟合结果,而α在两种拟合方式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更是直接反映出两种拟合方式在预测植物光利用策略,特别是对低光的利用策略上存在差异;2)毛莲蒿和牡蒿随着光照强度的上升表现出较大的净光合能力,同时牡蒿具有最高的表观量子效率,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高于其余3个种;蒙古蒿和灰苞蒿具有较小的最大净光合能力和较低的光补偿和光饱和点。因此,在引种过程中,因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植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臭氧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臭氧对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在臭氧处理10 min的条件下,200、100、75、50 mg/m~34种浓度臭氧对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分别为54.47%、26.50%、16.08%、8.36%,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0.45%、59.55%、41.67%、14.77%。在200 mg/m~3臭氧处理条件下,30、20、10 min臭氧处理对恶苗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分别为88.08%、72.38%、49.60%,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分别为90.25%、50.74%、21.46%。[结论]试验结果为促进臭氧在水稻栽培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两种藓类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两种藓类物种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和无边提灯藓(Mnium immarginatum)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其光合生理特征对于不同光强的响应,探讨藓类植物光适应能力差异的原因,以期为更加合理地保护、利用苔藓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无边提灯藓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以及光补偿点(LCP)都显著低于大羽藓(P0.05),但是大羽藓最大光合速率(Amax)显著高于无边提灯藓,说明无边提灯藓对于弱光生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进一步从光合参数-光响应过程中分析发现,两种藓类植物的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随光照强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大羽藓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导度(Gs)高于无边提灯藓,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羽藓独特的光适应策略。综上所述,气孔导度水平的差异可能是最终导致两种藓类植物对于不同光环境适应性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