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绿肥对沙地葡萄园培肥增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黄河故道地区的生态条件适宜葡萄的生长,因而葡萄生产发展很快,其栽培面积已占全国葡萄栽培面积的四分之一。但该地区葡萄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为沙质土壤,土质瘠薄,缺肥少水,致使葡萄单产低、品质差。全区平均单产一直徘徊在500公斤左右。为了改善葡萄生长的立地条件,提高浆果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因此,采用良好的培肥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东北旱作区粮食产量冷热点格局及耕层特征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5~2015年东北旱作区85县市的粮食单产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探讨了东北旱作区粮食单产冷热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冷热点区耕层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5、2010和2015年东北旱作区粮食单产全局Moran’s I值分别为0.57、0.41、0.65,呈现明显空间集聚特征。吉林省旱作区中部、黑龙江省旱作区南部县市是稳定的粮食单产热点区;而各级冷点区在吉林省旱作区西部和黑龙江省旱作区北部、西南部集中连片分布。(2)粮食单产一、二级热点区土壤容重在10~2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1.51 g cm-3、1.53 g cm-3,呈现亚表层较高的特点。粮食单产一级冷点区各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均大于其他类型区;而二级热点区各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均小于其他类型区。(3)东北旱作区56.00%的样点耕层厚度在15~25 cm之间,53.03%的样点压实层厚度在5~10 cm之间。一级热点区耕层厚度在15~25 cm和压实层厚度在5~10 cm的样点各占该类型区样点数的81.82%和68.18%,呈现"耕层较厚、压实层厚度适中、穿透阻力相对较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旱作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直观显示0~40 cm深度不同层次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深入分析不同空间位置上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2017年分层采样点的测试数据计算了旱作区土壤有机碳密度,采用反距离加权法模拟了有机碳密度空间三维分布特征,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旱作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差别较大。气候(温度、降水)是旱作区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气候和黏粒含量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解释度呈增大的趋势。年平均气温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负相关性,在不同区域不同深度土层中,年降水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回归系数都低于0. 01,相关性很小,黏粒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正相关性。研究成果可为探究有机碳储量估算和科学制定固碳减排政策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科学预测海南东亚飞蝗宜生区并划分不同等级,对海南东亚飞蝗制定科学防治措施、提高绿色防控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取海南岛为研究区域,结合600个海南东亚飞蝗分布点,基于最大熵模型构建基于遥感、土壤、植被和地形等多源数据的海南东亚飞蝗宜生区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生境因子对海南东亚飞蝗宜生区分布的影响,对海南东亚飞蝗宜生区进行预测。【结果 】模型模拟结果极好,平均AUC值为0.944;决定海南东亚飞蝗宜生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6月降水量、5月植被指数(NDVI)、6月地表温度、9月降水量、10月降水量和3月植被指数;高宜生区和中等偏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东方市、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黎族自治县。【结论 】在当前全球变暖的条件下,气温的升高可能会使海南东亚飞蝗繁殖加快,从而增加种群数量,海南东亚飞蝗的高宜生区在东方市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分布比例较高,需密切关注该地蝗虫发育情况,做到早防早控。  相似文献   
5.
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权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已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功能方向转变,全面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协同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5年东北旱作区85县市的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应用协同模型和统计参数均方根误差(RMSE)分析了不同时段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协同性及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之间权衡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5年,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协同度下降0.12,整体处于低度协同水平;区域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协同度分别下降0.03、0.45,而农业生活功能协同度小幅上升。除辽宁省旱作区外,吉林、黑龙江省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度均明显下降,表明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及生态功能之间的协同性向无序方向演变。2)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各功能之间存在时空权衡关系。2005—2010年,农业生产-生态、农业生活-生态功能之间的权衡关系整体表现为收益于农业生态功能,而2010—2015年则分别收益于农业生产功能和农业生活功能,各功能之间权衡关系变化及收益方向的转变是导致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协同度出现波动的直接原因。3)应用协同函数和统计均方根误差可以定量化描述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有序程度及系统内部各功能之间的关系,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识别引起东北旱作区农业系统变化的因素,结果可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当地农业的种植历史及耕作经验,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厘清农谚的基本概念,分析农谚特点,挖掘农谚价值,指出农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阐述农谚具有地域多样性、种类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简单实用性和应用局限性的特点,提出农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进一步做好农谚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提供支撑。本研究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