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下蜀层发育土壤进行镁的分析测量表明,该土壤上层水溶性镁含量不足,剖面其余各层或交换性镁饱和度过低,或钙/镁过大,或镁/钾过小造成作物缺镁;部分冲积的肥沃水稻土,尽管钙/镁不高,镁饱和度高达20%以上,镁/钾亦远超过临界值,但盆栽试验及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施镁增加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氮,磷,镁的吸收,改善穗部性状,提高产量,试验结果还表明,在下蜀层发育的土壤施用钙镁磷肥的肥效并不次于过磷  相似文献   
2.
小麦穗部维管束联络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小麦茎秆维管束发育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4个春性品种的3个半冬性品种的茎秆维管束形成发育与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分蘖节中心空间绝大部分为维管束群所占据,小麦茎生长锥伸长期是分蘖节中大维管束数目的最终决定期。(2)主茎基部伸长节间与穗下节间大维管束的比例关系为3:2。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接近1:1的对应关系。(3)小麦节部的维管束联络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2个春性品种、3个半冬性品种的穗部维管束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1)小麦穗部大维管束数随小穗位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个穗轴节片,大维管束数减少1个,该大维管束进入同一穗轴节片节上着生的小穗中。顶小穗一般有3~5条大维管束,可认为顶小穗是由3~5个未能完全分化的小穗联合构成。(2)小穗上各位小花维管束数目随小花位上升而递减。第1,2朵小花一般有5~7条分支维管束进入,它们与小穗轴直接相连;第3,4朵小花有3~5条维管束分支,其中1条是下位花维管束的分支;第5朵小花以上各位花均只有3条维管束,且自上而下依次相连于邻花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5.
氮肥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人类植物蛋白质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约占人类食物结构中热量和蛋白质总量的20%左右。目前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其蛋白质中对人体和非反刍动物必需的氨基酸组成很不平衡,尤以赖氨酸缺乏,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农产品品质的优劣,一方面取决于作物品种的遗传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外界环境。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在遗传上的差异只占较小的部分。因此,改善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是可以从同样数量的收获物中得到营养价值较高的农产品;施肥的作用是改善植株的营养条件,目的在于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产品品质。在影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4个春性品种和3个半冬性品种的茎秆维管束形成发育与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分蘖节中心空间绝大部分为维管束群所占据。小麦茎生长锥伸长期是分蘖节中大维管束数目的最终决定期。(2)主茎基部伸长节间与穗下节间大维管束的比例关系为3:2.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接近1:1的对应关系。(3)小麦节部的维管束联络结果为:节部的维管束粗大,成为茎内椭圆形大维管束,呈横行或倾斜状态。椭圆形维管束产生分枝、联合,形成分散维管束,包围着大维管束,并和边缘小维管束相连。大维管束在节板处与节网维管束相连,从叶鞘进入节部的维管束位于茎轴边缘,汇入边缘小维管束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