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3篇
  20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人地协调视角下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是乡村振兴的一种具体表现,综合开展农村居民点质量评价、全面改善质量障碍要素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优化农村要素配置的基础。该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从土地集约利用和人居环境品质相互协调的视角界定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变异系数修正的弹性系数法和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等偏高,人居环境品质和农村居民点利用综合质量则中等偏低。2)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表现为中等质量主导、高质量次之、低质量偏少,对应着从脱钩F弱型、脱钩T弱型、正向挂钩F强型、负向挂钩F弱型、正向挂钩T强型、负向挂钩T弱型、正向挂钩T-F同强型、负向挂钩T-F同弱型的村庄数量依次降低。3)平谷区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的障碍要素主要体现在规模强度、空间布局、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4个维度,从高质量到低质量利用类型,障碍因素数量增多、作用程度逐渐增大。4)平谷区应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在"整体化、集约化、人本化和善治化"战略导向下,按照"高质量利用类适当优化、中等质量利用类同步调控、低质量利用类系统整治"策略,分类有序地推进农村居民点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演变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科学有效掌握国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优化与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的基本前提。该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围绕"过程-格局-驱动"的逻辑主线,基于2000、2010和2020年遥感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弦图可视化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刻画国土空间演变过程,借助重心偏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明晰国土空间演变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解析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规模与结构变化日益显著,不同类型之间发生着农业空间内部互换、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互换以及城镇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移过程。2)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不同类型国土空间重心偏移呈同向连续和异向迂回现象,沿海地区的HH集聚和LL集聚特征显著,并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占用生态空间转向城镇空间反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特点。3)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前后两个时期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存在差异,由早期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主控因子逐渐转向后期以政策制度环境为主导的驱动机制。积极开展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秩序是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供需均衡的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类型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建设用地双向需求,加快盘活和释放农村建设用地资源的潜在价值,对于缓解城乡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供需平衡理论为基础,测算山东省县域尺度下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与城乡发展用地需求,识别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类型,提出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分配与释放路径。研究表明:1)山东省农村建设用地盘活潜力约24.9万hm~2,其中闲置建设用地规模占34.14%,其他闲散用地规模达16.4万hm~2。2)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高潜力区集中在鲁中及鲁西南地区,城乡发展用地高需求区则分布在经济水平较高且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胶东半岛、鲁北平原及省会、中心城区附近,空间上存在一定的供需不均衡性。3)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类型包括乡村发展-优先盘活类、乡村发展-适度盘活类等7种,呈现出高潜力情境下供过于求和低潜力情景下供不应求的分化特征。4)新时期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应优先用于乡村发展,适当支撑城镇建设,以就地盘活与异地调整相结合的区域联动和跨区统筹补给等方式作为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释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