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硅虽然没有被列入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但它在水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以及水稻抗逆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中综述了水稻硅的营养功能、施硅效应及硅肥的高效施用技术,并对水稻硅营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是指土壤自身对水稻生产的贡献程度,是一个广泛适用于反映稻田基础地力的指标。为明确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知网搜集197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整理水稻不施肥处理和氮磷钾肥处理的产量数据,计算基础地力贡献率。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地力等级以及不同水稻类型对基础地力贡献率数据进行分类,研究我国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水稻的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为71.92%,基础地力贡献率数据分布在70%~80%的样本数最多,为33.61%。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不同种植区域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的基础地力贡献率随着基础地力水平的提高而升高;不同水稻类型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有显著差别,具体表现为早稻>中稻>晚稻、杂交稻>常规稻、籼稻>粳稻。综上所述,水稻是一种对基础地力依赖程度较高的作物,且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受时间、区域、地力和水稻类型的影响。培肥土壤、提升土壤的基础地力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互作对水稻茎蘖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水稻根系形态、茎蘖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绿色生产及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两优287为材料,设置浸润式灌溉(W1)、常规灌溉(W2)和淹水灌溉(W3)三种灌水模式,不施氮(N0,0 kg/hm2)、常规施氮(N1,165.0 kg/hm2)和高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