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9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把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作与矿山生产并重,积极开展矿区水土保持工作。自建矿以来,公司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4个大中型尾矿库,总库容1.7亿立方米,妥善储存了投产以来的近4,000万吨尾矿沙,投资40多万元、投工近20万个、动土方20多万立方米,对两个已达服务年限的尾矿库进行了覆土造田,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7个废石场、2个冶炼渣场、3座拦渣坝、5个坑口废水净化站,治理了废石废渣1,000多万吨,年节约水量1,000万吨,在矿区主要河道修建了15座防洪坝,5,000米引洪渠道,1,500米堤坝,18座桥涵,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防洪体系,植树5.6万株,建设草坪绿地20多万平方米,共占可绿化地面积的83%。  相似文献   
2.
3.
山西省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建设基地之一。多年来由于采矿、交通、电力等工业生产的建设,随意弃渣弃土,破坏植被的现象日趋严重,使水土资源受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新的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四化”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目前,不少工矿企业,已开始注意处理弃渣弃土,采用一些工程和植物措施治理新的水土流失,综合利用废渣废水,取得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4.
以河砂为基质构建人工湿地,通过人工配制不同浓度的富营养化水体,用无植被、填充相同基质的空白人工湿地(CK)做对照,研究湿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薄荷(Mentha haplocalyx)和水芹 (Oenanthe javanica)对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及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对不同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都显著优于CK(P < 0.01)。(1)对TP的去除:轻度处理下芦苇的吸收率最高为89.30%;中度处理下去除效果最好的是藨草为74.96%;重度处理中四种植物差异不显著。(2)对TN的去除:在轻、中度处理下,去除效果最好的是芦苇,吸收率分别为86.76%和73.27%;重度处理下藨草吸收效果最好为51.80%。(3)对NH4+-N的去除:轻度处理下各植物间无明显差异;而在中度处理下去除效果最好的是薄荷吸收率为81.96%;重度处理下,水芹的去除率最高为58.30%。(4)对COD的去除:各处理中均以藨草最好,低浓度处理下去除率为77.57%;中度处理下为74.42%;重度下为62.89%。试验表明在选择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可优先考虑芦苇和藨草。  相似文献   
5.
2011年以来,围绕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目标,启动实施了红色小流域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民营水保蓬勃发展,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要抓住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给水土保持带来的新机遇及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对水土保持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施行《水土保持法》,实施区域水土保持战略,建设红色小流域,全面强化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推动我省水土保持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是我国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多年来,由于工矿企业强行爆破施工,乱开滥采矿石,排放大量废水弃渣,任意破坏林草植被,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公害,如侵占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水质普遍恶化,水土流失剧烈,河床、水库和渠系逐年被淤塞,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都直接威胁着千百万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四化”建设。现在,有些工矿单位已开始处理废水弃渣,综合利用矸石和高炉水灰,并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已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红色小流域"建设是根据山西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旨在快速有效地改善老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致富老区百姓,加快老区发展,回报老区人民,是传统小流域治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予以一定发展和创新的产物。阐述了"红色小流域"的建设内涵、选取条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山区大量的水土流失,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为此,在水系内发展了防沙事业,以防止可能增加的洪水量。根据施工位置不同,防沙工程大致可分为坡面工程和沟道工程。坡面工程是针对崩塌地点等泥沙易于流失的地方而直接修筑的工程;沟道工程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固定沟床,拦沙坝护岸,用以抑制沟床及沟坡产沙的工程;一类是用以拦蓄泥沙的拦沙坝及沙库和减少泥沙输至下游的工程。修筑拦沙坝一般要求有两方面的效果,即抑制泥沙产生和抑制、调节水土流失。希望能制订出合理配置拦沙设施,达到最佳拦沙效果的防沙规划,但是,自1955年建设省技术研究会提出以实地资料为基础,评价拦沙坝的拦沙效果以来,由于没有发生过几次大水,仅进行过一、两次研究。笔者收集了全国各地由于洪水而造成泥沙产生、流失的有关资料,并以河床演变计算为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比较接近实际的山地流域泥沙产生、流失的追踪方法(模拟实验模型),且就拦沙设施的分类,规模及配置进行了研究。 本文以中部地方建设局静冈河道工程事务所管辖范围内的安倍川上游(43.5km~2),1982年两次发水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了拦沙坝的淤积测量资料,评价了每个拦沙坝的拦沙效果。同时,通过河床演变计算,对水土流失追踪的现状与假设状况的比较,对拦沙坝群的拦?  相似文献   
9.
总结山西省的水土保持淤地坝除险加固和安全运行管理经验,可概括为"五抓五下功夫":一是抓排查,在摸清底数上下功夫;二是抓除险,在科学制定方案和筹措资金上下功夫;三是抓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上下功夫;四是抓管护,在落实护坝人员经费上下功夫;五是抓效益,在确保安全度汛和农民得实惠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