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HT66是一株分泌高水平吩嗪-1-甲酰胺(phenazine-1-carboxamide,简称PCN)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发现phz基因簇上游存在着PhzI-PhzR双元调控系统。显色实验表明,野生株信号分子抽提物不能使指示菌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CV026显紫色,但能使指示菌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NTL4显蓝色。研究采用基因无痕敲除方法构建了突变株ΔphzⅠ、ΔphzR;与野生株相比,ΔphzⅠ突变株丧失了PCN合成能力,对终极腐霉的抑制作用明显下降;而且突变株ΔphzⅠ的信号分子抽提物也不能使指示菌NTL4菌显色。由此可见,菌株HT66以高丝氨酸内酯作为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且吩嗪的生物合成受到了PhzI-PhzR的严格调控。进一步形态观察表明,突变株ΔphzⅠ的菌落颜色变为乳白色,鞭毛泳动性与野生株相比大大降低,但其群体从动性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菘菜、白菜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探究厨余废弃物与农林废弃物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对蔬菜生长及基质养分含量的影响.根据已完全腐熟的厨余废弃物堆肥与农林废弃物堆肥(15%枝条、20%芦苇、20%落叶、25%菌菇渣、20%秸秆)的不同配比共设6个处理,厨余肥料占比分别为0(T1处理)、10%(T2处理)、20%(T3处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株从土壤中新发现的链霉菌S015中的吩嗪类活性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及发酵优化。首先,通过16SrDNA鉴定S015为洛蒙德链霉菌。其次,通过2-丁酮萃取及制备型HPLC,在S015的发酵液中纯化得到1个活性产物,并由LC-MS和H-NMR,鉴定该产物为6-醛基-4,7,9-三羟基-吩嗪-1-甲酸酯,即洛蒙真菌素。最后,通过发酵优化,在YE培养基中添加0.1mmol/L的FeCl3,使洛蒙真菌素的产量由(20.6±4.6)mg/L提高到(136.2±18.1)mg/L,为其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吩嗪-1-羧酸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以吩嗪-1-羧酸为惟一碳氮源的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96株能够降解吩嗪-1-羧酸的菌株。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共将其分为16种类型,对这16种类型的代表菌株16SrDNA的部分序列(500bp)进行基因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比对,分析其在系统发育分类学上的地位。其中,菌株V-6,204和207分属于细菌拟杆菌门的不同纲目,菌株132属于放线菌中的红球菌属,其他12株菌株分属于α、β、γ-变形菌纲。对16株代表菌株降解吩嗪-1-羧酸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6株代表菌株能降解吩嗪-1-羧酸,但其降解效率低,培养35d后的降解率为16.5%.34.6%。降解效率最高的两株菌株为133和102.其降解率分别为34.6%和32.9%,与菌株133亲缘关系最近的菌为Pseudomonas alcaligenes ,同源性为100%;与菌株102亲缘关系最近的菌为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同源性为99%。而将16株代表菌株人为组成混合微生物体系后,其降解效率7d即可达到26.8%,28d后达到43.8%,混合菌株对吩嗪-1-羧酸的降解效率明显优于单菌。本研究首次在环境中筛选分离到了能够降解吩嗪-1-羧酸的菌株,为进一步研究吩嗪-1-羧酸在环境中的行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高产吩嗪-1-甲酰胺的绿针假单胞菌的诱变与基因工程育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量低是限制生物农药吩嗪-1-甲酰胺(Phenaizne-1-carboximade,PCN)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本文综合使用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改造来提高绿针假单胞菌的PCN产量。诱变育种使用亚硝基胍(NTG)和紫外线(UV)处理绿针假单胞菌HT66野生型菌株,以平板菌落表面的绿色PCN晶体量为指标建立高通量诱变筛选方法,通过10轮稳定可靠的诱变处理,获得的诱变高产株P3中PCN产量达到1 697mg/L,是野生菌株的3.99倍。在固体平板上培养时,P3菌株的菌落更大,PCN晶体更多且出现更早。在诱变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敲除P3株中负调控PCN合成的rpeA基因,获得的P3ΔrpeA菌株PCN产量达到2 167mg/L,充分证明了2种育种方法结合使用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发酵乳中影响风味的主要羰基化合物:乙醛和双乙酰。试验确定了最佳水蒸气蒸馏馏出液体积;使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乳中乙醛含量,邻苯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乳中的双乙酰含量;并建立标准工作曲线及计算公式。试验表明,水蒸气蒸馏-分光光度法具有高回收率和高精密度,对乙醛和双乙酰的回收率分别为91.16%和92.24%;6次重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69%和4.51%。该方法具有准确稳定、简便高效的特点,可应用于实验室或生产中发酵乳中乙醛和双乙酰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申嗪霉素与增效剂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防治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平板、离体叶片、盆栽和小区接种试验,研究了申嗪霉素和增效剂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增效作用。室内平板结果表明,不同重量比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都具有增效作用,重量比1∶3(以下,称申嗪1号)的增效作用最显著,EC50为0.35μg·mL-1,增效比值高达2.7;盆栽接种结果表明,申嗪1号60μg·mL-1在水稻品种加花1号和新浜秀水上的病株防效分别达到81.0%和95.9%;小区接种结果表明,申嗪1号60μg·mL-1与常规农药品种真灵200μg·mL-1的病指防效相近,达到70%以上,而当前主导杀菌剂井岗霉素100μg·mL-1的防效接近45%。  相似文献   
8.
假单胞菌产生的抗生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农药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使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开发与环境相容的生防制剂。生防制剂产生的抗生素对各种土壤传播的植物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假单胞菌产生的抗生素种类、产生菌株以及防治对象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