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为了研究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方法]以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杨树人工林、草地及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结果]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各不相同。与耕地相比,林地、草地表层土壤水解氮、有机质的含量增加,而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的含量降低。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林地脱氢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相关性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林地与草地有利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累积,可为探讨黑土质量的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植被恢复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崔琳  韩瑛  徐兰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00-12302
[目的]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黑土土壤有机碳及贮量的影响。[方法]以黑土区草地、耕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碳储量的分布和积累进行研究。[结果]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以〉2mm团聚体为主。土壤不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分配并不相同。相较于林地土壤,草地和耕地均降低有机碳在小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而增大大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变化规律与团聚体组成比例相吻合。[结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的变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团聚体组成比例。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黑土有机碳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贮量。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黑土区天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0~200cm土层范围内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等指标的测定、计算和分析,旨在对未经开垦干扰黑土土壤酶活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受干扰黑土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分别在6.88~10.71ml/(g土·20min)、7.37~45.92μg/(g土·24h)、3.06~3.59ml/(g土·24h)、0.28~2.28mg/(g土·24h)、3.65~9.77mg/(g土·24h)之间变化,其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及蔗糖酶在60~80cm土层时显著高于其上下两层。研究结果可为探讨黑土质量的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植被恢复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控制输变电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破坏范围,达到减少水土流失,为今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后续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结合韶关市多个输变电工程实例,对工程占地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期为今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人员开展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参考,并为水土保持监测等技术咨询服务的开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