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农业活动对表层岩溶泉溶解无机碳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农业活动强度不同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泉点溶解无机碳(DI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DIC)的变化,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农业活动影响下的柏树湾泉DIC浓度最高(332.45 mg/L),少量农业活动影响下的兰花沟泉DIC浓度次之(235.13 mg/L),农业活动影响强烈的后沟泉DIC浓度最低(203.52 mg/L);随农业活动强度增加,δ13 CDIC值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柏树湾泉(-9.84‰)<兰花沟泉(-8.06‰)<后沟泉(-5.72‰).进一步分析3个泉点DIC浓度与δ13 CDIC的关系,发现DIC浓度与δ13CDIC的相关性也与农业活动干扰强度有关,即在无农业活动影响条件下(柏树湾泉),DIC浓度与δ13 CDIC呈较好的正相关,随着农业活动干扰的增强(兰花沟泉),DIC浓度与δ13 CDIC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在农业活动干扰强烈时(后沟泉),二者基本无任何相关关系.综上,农业活动不利于岩溶碳汇,在遭受全球变暖威胁的当代,为利于岩溶作用的碳汇效应,岩溶区应退耕还林,以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雪玉洞上方山神庙和火石垭两处土壤CO2和出露于上覆基岩中的红庙水井和一碗水两处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特征近1年的监测,发现各深度(20,30,60 cm)土壤CO2浓度在300~30 000 ml/m3范围内变化,呈现夏秋高、冬春低的特点.其中火石垭土壤CO2浓度在2011年10月3个不同深度土壤层都出现明显低值,指示了外界干湿条件的变化.随深度的增加,土壤CO2浓度表现出递增的趋势,但是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点、不同土壤层中CO2浓度的变化有所不同.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对土壤CO2浓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Ca2+、HCO3-、电导率(EC)与土壤CO2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夏秋高、冬春低的特点.pH值与土壤CO2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呈现夏秋低、冬春高的特点.全年表层岩溶泉水的方解石饱和指数(SIc)>0,Ca2+处于饱和状态,但季节变化明显.二氧化碳分压(P(CO2))与方解石饱和指数变化趋势相反,二者在2011年10月都出现极值,反映出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的变化受土壤CO2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暴雨期间是研究地下河短期水文地球化学变化和在短时间尺度上进行地下河水体碳汇量估算的重要时期. 为了监测暴雨期间雪玉洞地下河水化学变化和对碳汇量进行估算,利用CDTP300在线监测地下河的水温、pH 值、电导率、水位,利用BS28-VP2型野外小型气象站对雪玉洞附近的气温、降水进行记录.结果表明:雪玉洞地下 河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地下河pH 值、电导率、水温等对2011年6月13日到15日的降雨过程有较快响应, 响应时间约为4小时.受活塞效应的影响,电导率在降雨前期出现小幅上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稀释效应起主导 作用,电导率出现大幅下降.对已测指标的推算发现,降雨期间雪玉洞地下河的碳汇量显著增加,受流量增大的影 响,DIC输送量增加15191.987kg,二氧化碳分压随降雨量增加出现上升,CO2 吸收量增加5479.077kg.因此降 雨过程引起的碳汇量增加应在进行碳汇估算时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