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3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分析采煤塌陷水体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水体水生态系统管理、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淮南潘谢矿区选择潘集和谢桥2个采煤塌陷湖泊,于2016年逐月采集浮游甲壳动物并同步采集水样分析水质。2个湖泊共观察到浮游甲壳动物10属16种,潘集8属13种、谢桥9属12种,其中象鼻溞属、秀体溞属、中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在这2个湖泊中出现频率均较高并成为主要优势种。潘集、谢桥浮游甲壳动物年均密度分别是5.5、4.9个/L,其丰度在生长季(春、夏、秋)较高。潘集和谢桥TN浓度分别为2.0、1.9 mg/L,TP浓度分别为0.08、0.07 mg/L,总体上位于IV~V类水质;叶绿素浓度分别为16.8、14.9 mg/m3。高密度渔业活动可能是导致浮游甲壳动物丰度远低于一般的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重要原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可能是导致2个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老化作用对不同内源污染物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该研究以不同污染程度(清洁、中度和重度污染)土壤种植的巨菌草秸秆制备3种不同内源Cu和Cd含量的生物炭RB、SB和JB,分析3种生物炭对Cu和Cd的吸附能力以及干湿和冻融老化对饱和吸附后生物炭中Cu和Cd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物炭表面均分布丰富的孔隙结构,RB含有最高的pH值和灰分;生物炭对Cu和Cd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R2=0.951~0.998),且RB对Cu和Cd的吸附量最大,分别为54.3和37.3 mg/g;与此相同,饱和吸附后RB对Cu和Cd的固持量最大,分别为21.4和4.78 mg/g。与老化前相比,干湿老化较冻融老化更显著地降低了饱和吸附后生物炭中Cu的TCLP浸出含量,促进了Cu从酸溶态和残渣态向还原态和氧化态转化,降低了Cu的环境风险;但是干湿和冻融老化作用增加了饱和吸附后生物炭中Cd的TCLP浸出含量,促进了Cd从残渣态向酸溶态、还原态和氧化态转化,增加了Cd的环境风险。这可能是由于3种生物炭对Cu的吸附主要以表面络合为主,对Cd的吸附以化学沉淀机制为主。总体上,RB生物炭固持最高的Cu和Cd,但是干湿和冻融老化增加了饱和吸附后生物炭Cd环境风险,研究结果对于评估生物炭长期钝化修复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粉煤灰对污染土壤中铜镉的稳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批衡量吸附和室内培养实验,考察了粉煤灰对Cu和Cd的吸附等温线及0.2%、0.5%、1%和2%用量的粉煤灰对土壤pH、有效态Cu和Cd、以及5种化学形态Cu和Cd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对Cu和Cd的吸附等温线均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其对Cu的最大吸附量(9.90 mg/g)高于对Cd的最大吸附量(9.43 mg/g)。随着粉煤灰用量的增加,土壤pH显著增加,有效态Cu和Cd显著降低。同时,粉煤灰处理显著降低了离子交换态Cu和Cd含量,增加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和Cd含量,降低了Cu和Cd活性,使活性态Cu和Cd逐渐向潜在活性态和非活性态转化。其中培养60天后,2%处理的粉煤灰处理较对照pH提高了0.44个单位,离子交换态Cu和Cd分别降低了35.7%和35.9%。因此,粉煤灰能够有效吸附Cu和Cd,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和离子交换态Cu和Cd的含量,在重金属稳定化修复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探地雷达频谱分析的复垦土壤含水率反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快速、准确、无损获取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含水率分布情况是实现精准灌溉的基础和关键。该研究以安徽省淮北市某塌陷复垦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借助探地雷达系统对试验区土壤进行探测,并对周围未复垦区域设置对照组,通过线性调频Z变换频域细化法(Chirp-Z-Transform,CZT)寻找特征频率,结合瑞利散射原理分析不同土壤体积含水率(Volumetric Water Content,VWC)下雷达信号特征频谱响应关系,并分别采用不同回归方法建立了VWC反演模型。结果表明:频谱峰值频率分量(FrequencyofPeak,FP)与复垦土壤VWC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基于CZT算法可以在不改变原有频谱的基础上,有效的寻找到特征频率,FP与VWC的相关系数较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从0.77提高到0.93;对比复垦与非复垦区域雷达信号频谱发现,复垦区频谱信号较非复垦区"漂移"现象明显,采用不同回归方法所建立的模型中,指数回归模型精度最高,验证集R2达到0.84,RMSE达到1.97%,表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复垦土壤VWC,研究结果以期为复垦土壤质量快速监测以及复垦区农业精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