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以云冷杉红松林(Spruce-fir-Korean pine forest)为研究对象,探究林隙干扰后优势种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和联结系数AC两种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红松Pinus koraiensis在空间尺度为0~1.9 m时呈现随机分布,在≥1.9 m时为聚集分布。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在所有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紫椴Tilia amurensis在尺度为0~35 m时呈现聚集分布,在>35 m时为随机分布。2)红松与臭冷杉在所有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多为离散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无关。臭冷杉与白桦、紫椴在空间格局上主要为聚集分布,种间关联性为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强烈的竞争关系。臭冷杉与红皮云杉在小尺度表现为离散分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种间关联性为不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其间的依赖性不强。白桦、红皮云杉和紫椴3种优势种群之间的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红皮云杉与白桦、紫椴与红皮云杉之间的种间关联性为显著负相关,白桦与紫椴之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2个树种中优势度较高的树种的胸径决定了其空间格局的聚集程度以及种间关联性的显著程度,即平均胸径大的树种与其他树种表现为空间上离散,平均胸径小的树种之间表现为空间上聚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探究小兴安岭南部天然林内掘根倒木胸径及其形成的丘坑复合体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并用倒木胸径预测丘坑复合体形态特征,为未来丘坑复合体形态特征的预测提供参考。  方法  以小兴安岭南部天然林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近海拔下不同腐烂等级倒木及其形成的320个丘坑复合体特征进行调查,记录倒木、丘坑复合体特征及其地形特征,根据掘根倒木不同的腐烂等级推理倒木及其丘坑复合体形成的时间,分析倒木胸径、腐烂等级对丘坑复合体形态特征的影响,并对其形态特征与倒木胸径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  结果  (1)掘根倒木发生频率最高的3个树种是臭冷杉、红皮云杉、红松,以针叶树为主;(2)腐烂等级最轻的Ⅰ级倒木数量 > 腐烂程度中等的Ⅱ级倒木数量 > 腐烂程度最高的Ⅲ级倒木数量,其中优势腐烂等级Ⅰ级倒木的数量占比为58%.(3)随着倒木腐烂等级增大,形成的坑面积、坑体积减小,形成的丘面积、丘体积增大;(4)倒木胸径与丘坑复合体面积、体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  结论  倒木腐烂等级与形成的坑面积、坑体积呈显著负相关,与形成的丘面积、丘体积呈显著正相关;丘坑复合体面积、体积随倒木胸径增大而增大;倒木形成的坑的面积、坑的体积随着倒木胸径的变化呈指数形式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和静水崩解法测定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以云冷杉红松林(PA)和椴树红松林(TP)的林隙和郁闭林分为对照,分析了小兴安岭地区2种林型由掘根倒木形成的不同丘和坑微立地类型及其土壤性质对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的影响,旨在揭示它们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种林型下由掘根倒木形成的丘和坑微立地上,土壤砂粒含量均较高,其抗侵蚀能力均较弱,而对照却相反;2种林型下丘和坑微立地的土壤容重均与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呈无显著的负相关(P>0.05),而PA对照的土壤容重与它们均呈不显著正相关(P>0.05),TP林隙的土壤容重与它们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郁闭林分的土壤容重与它们呈极显著负相关;2种林型下丘和坑微立地的土壤有机质均与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呈不显著正相关,而对照则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抗侵蚀能力随着林型和微立地类型而变化,TP丘和坑微立地的土壤抗侵蚀能力不显著高于PA,而PA对照的土壤抗侵蚀能力却显著高于TP的对照。由此可知,丘和坑微立地的形成会造成土壤抗侵蚀能力大幅下降,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土壤黏粒含量减少,土壤恢复过程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