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为例,从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利用状况、利用结构4个方面建立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10年来建设用地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了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土地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带来的正面效益和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土地整理后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选取南川区龙川江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作为研究样点,采用改进逻辑框架法和AHP群决策法等方法对项目开展后评价.结果表明:南川区龙川江流域土地整理项目总体效果偏好,但在社会和生态影响方面考虑不足;采用改进逻辑框架法对项目目标展开定性分析,丰富了土地整理目标后评价的内容,利用群决策系统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开展定量评价,为单个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工作提供借鉴;用投资回收期法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应在土地整理项目竣工3~5 a后调查项目区土地的实际生产水平,进而计算投资回收期和收益率比较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灰色聚类模型的重庆市典型矿区损毁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采空对矿区土地损毁过程复杂,损毁程度影响因素多样。考虑各煤矿面积和规模的差异性,选取受损耕地比值(Q_1)、地表变形比值(Q_2)、水源破坏比值(Q_3)、煤炭开采深厚比(Q_4)、煤层倾角(Q_5)5个聚类指标,在有机结合灰色系统理论与煤炭科学的基础上,考虑重庆市采煤特点对聚类模型进行优化,给出评价中模型的计算方法,并以重庆市8个典型煤矿为例对其受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个煤矿属于轻度损毁(Ⅱ),6个煤矿属于极严重损毁(Ⅴ)。同时,根据粗糙集评价方法分析各煤矿的恢复难易程度,得出在评价结果Ⅴ级中石壕煤矿最难恢复,其次为南井、北井和松藻煤矿、曹家沟煤矿、福田煤矿;在评价结果Ⅱ级中韦家沟煤矿恢复治理难于田家煤矿。实践证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此方法用于矿区损毁程度评价和恢复难易程度评价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将煤矿区土地损害程度评价与GIS技术相结合,着重分析了GIS支持下的矿区损害土地指标因子,建立了基于GIS技术的高山峡谷煤矿区土地损害程度评价模型和体系。结合重庆松藻矿区土地损害实例,实现了对矿区土地损害程度的科学、客观、可视化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松藻矿区采煤塌陷导致的损害区面积为6 230.14 hm~2,其中中度破坏面积最大,为3 216.28 hm~2,占51.62%;其后依次为轻度破坏2 086.02 hm~2、重度破坏909.98 hm~2、严重破坏17.86 hm~2,分别占损害区面积的33.48%、14.61%和0.29%。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煤炭地下开采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理论框架,采用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以典型西南山区采煤塌陷区——重庆松藻矿区1999年、2004年、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西南山区采煤塌陷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包括食物生产、气候调节、空气净化、水源涵养、控制侵蚀、废弃物处理、营养物质循环。结果表明:耕地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塌陷地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较小,仅为耕地的47%;1999—2008年松藻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价值量不断增大,平均损失价值量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量的10%;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采煤活动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其次是采煤导致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是解决矿区土地退化问题,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地复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海超  张定宇  李妍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93-18795,18798
通过文献查阅,具体分析我国土地破坏的主要形式,阐述了我国土地复垦的主要研究现状,总结我国土地复垦区域研究特点,以及目前我国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着重从重庆沿江经济带的气候特征、地形及地貌特征、土壤类型特征、红层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4方面对该区的农业地质特征进行了概述,其中,从岩石、土壤肥力及植被3方面对红层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重点论述,并从对沿江经济带农业地质的重视程度、基础研究及工作方法3方面对今后该区农业地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退化,恢复生态学应运而生,成为当今全球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各种基础设施、城乡交通道路的大规模建设形成了大量岩石裸露的边坡,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种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开展了生态恢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通过明确岩石边坡生态恢复的概念与原则,讨论了岩石边坡生态恢复的限制因子,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国内研究的不足,并对岩石边坡生态恢复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地多适宜性和多功能性,构建丘陵山区煤炭采空影响区未利用地宜耕、宜林、宜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丰盛一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对丰盛一矿煤炭采空影响区未利用地进行多目标适宜性评价,遵循因地制宜、优先复垦为耕地的原则,结合现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32个评价单元中,有24个单元可复垦为耕地,占评价单元总数的75.00%; 7个单元可复垦为林地,占21.88%; 1个单元可作为建设用地,占3.12%。经现场回访踏勘,评价结果与土地现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0.
西南山区采煤塌陷对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西南山区采煤塌陷对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受损水田复垦途径,通过野外试验与室内测定方法分析了水田受损前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0~40 cm受损水田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含水率、孔隙度(0~20 cm旱地1、2除外)显著下降;0~60 cm土壤垂直剖面除含水量干化趋同外,构型及演替规律未发生变化;2)水田受损后黏粒含量与成土母质密切相关:0~20 cm土层中0.005 mm黏粒含量高低呈现旱地3(泥页岩风化物)旱地1(泥页岩+灰岩风化物)旱地2(泥页岩+灰岩+砂岩风化物)变化,水耕历史较长、受损漏失严重的水田土壤黏粒(0.005 mm)质量分数均值分布自上而下累积增加;3)试验点土壤剖面构型、成土母质是造成渗透流量和渗透速度随累计时间增加呈减小趋势和波动与趋稳现象的主要原因,采煤塌陷并未对土壤包气带层渗水性产生严重影响;4)根据试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区受损水田复垦可优先选择泥页岩、灰岩风化物沉积区、水耕历史较长、渗透系数小于3 m/d的沟谷区进行。该研究可为研究区采煤塌陷对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提供系统诊断依据,并为受损水田复垦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