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3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航天诱变是近些年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根据国内微生物航天诱变的研究状况,综述了微生物航天诱变的机制以及产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微生物航天诱变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河北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河北杨快速繁殖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适宜河北杨外植体建立和丛芽增殖的培养基为 2 / 3MS或 1/ 2MS+BA 0 .3~ 0 .5mg/L +NAA 0 .0 5mg/L ,在此培养基上芽增殖倍率为 5 4 1,可建立良好的快速繁殖体系。适宜芽生根的培养基为 1/ 2MS+IBA 0~ 0 .2mg/L ,生根率在 90 %左右。生根组培苗用“一步法”移栽 ,移栽成活率在 90 %以上。研究建立的技术可用于工厂化生产河北杨苗木。  相似文献   
3.
甘肃环县天然草地植被近40年演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北部,面积9 326 km2,其天然植被为森林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地带.通过对40年前后天然草地植被的比较研究,得出40年来在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下,天然草地植被演变的结果是:天然分布的原生植被基本被天然次生植被所替代,植被组成更趋于简单化,天然生长的乔木和灌木群系消失,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短花针茅、长芒草和大针茅群系消失,小面积分布的部分群系消失,各群系中次优势种发生了改变,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发生变化,生态功能显著降低,天然草地植被严重退化,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垦荒、砍伐和过度放牧,而非自然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类试图寻求一种经济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的策略.微生物因为分布广泛并具有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的能力而成为生物修复的最佳选择.其中鞘氨醇单胞菌因为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个细菌属.从鞘氨醇单胞菌特殊的代谢机制、多样的降解基因和高活性的降解酶等方面,综述了其研究现状和在生物降解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以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样品,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了链霉菌的分离,研究了链霉菌的特性及其与生境的关系。共获得链霉菌355株,其中在2mol L-1Na Cl培养基上分离获得链霉菌70株。16S rRNA基因序列聚类分析表明来源于同一类型土壤中的菌株大致聚在一起。细菌和真菌拮抗性测定表明不同土壤中的链霉菌拮抗性差异显著,沼泽土壤和沙丘土壤中的拮抗性链霉菌多于盐化草甸土壤,根际土壤中拮抗性菌株多于非根际土壤,沙丘土壤中的菌株抗菌活性较弱,盐化土壤中拮抗性菌株种类和数量最少,但其抗菌活性最强。菌株的耐盐性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说明土壤的异质性决定着可培养链霉菌的种类和适应特征。本研究获得的细菌和真菌拮抗性链霉菌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三倍体毛白杨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适宜三倍体毛白杨茎段芽增殖的培养基为MS +BA 0 5mg/L +NAA 0 0 1~ 0 0 2mg/L ,适宜叶切块产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 +BA 0 15~ 0 5mg/L+NAA 0 0 2~ 0 0 5mg/L +IAA 0~ 0 2 5mg/L ,在此培养基上 ,可建立良好的快速繁殖体系。适宜芽生根的培养基为MS +IBA 0 2mg/L ,生根率在 10 0 %。  相似文献   
7.
苹果茎尖培养和脱毒苗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元帅,红富士,金矮生苹果优良品种的茎尖培养及长富二号,早富士,王林,北斗无病毒苹果苗的快速繁殖,适合苹果茎尖培养的培养基为MS+BA2+NAA0.05+CH300+Vc100,大此培养基上约0.5mm的茎类经3个月培养可分化出芽,适合于试管苗生根的培养基为MS+BA0.5~1+NAA0.02~0.05在此培养基上,不同品种的平均繁殖系数为4.93。适合于试管苗生根的培养基为MS+IAA0  相似文献   
8.
石油泄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重大经济损失,微生物修复是解决石油污染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青藏高原石油污染土样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低温石油降解菌,并研究了该菌株对石油的乳化性能、降解特性、降解条件以及对不同碳链烃类的利用。本实验用血平板法分离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23-1,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23-1),比色法测定该菌株的乳化性能为19.6%,超声波法测定乳化稳定性为37.5%,表明其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具有增溶作用。质量法测定L. fusiformis 23-1对石油的降解率为57%,适宜降解条件为:初始pH为7.5,温度为25 ℃,培养8 d后获得最佳降解效果。GC-MS方法测定该菌株的石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该菌对石油中不同碳链的烃类降解能力不同。L. fusiformis 23-1能产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降解石油能力,可用于石油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9.
以绿豆为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转录组学和酶学等分析方法,对绿豆GST家族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检测镉(Cd)胁迫下GST基因表达谱和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绿豆基因组中包含有93个GST基因,分为Tau、Phi、Lambda、Theta、Zeta、DHAR、EF1Bg、GHRs、mPGES2和TCHQD等10类,以Phi和Tau类基因数最多;不同类基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Tau类和TCHQD类含有2个外显子,Phi类和GHRs类分别含3和5个外显子,其余基因外显子数目在6~10个。其中只有40个基因在绿豆中表达,31个基因在根、茎、叶中都有表达,6个基因选择性表达。Cd胁迫上调大多数基因的表达量,根、茎、叶中被显著上调的GST基因分别为10、8和4个,平均上调倍数为2.17、2.25和3.26;Cd胁迫显著升高根和茎中GST酶活分别达2.14和1.27倍,与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一致。表明绿豆根中GST基因及其酶活在Cd胁迫响应中起最主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植物GST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和在植物抗逆中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从青藏高原牦牛粪中分离出1株可降解毒死蜱的细菌,经形态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细菌。对其进行重离子诱变并筛选出菌株Sph-25-T1,该菌株对100mg.L-1毒死蜱的72h降解率达98.44%,比出发菌株提高27.37%。对Sph-25-T1进行传代培养,第5代时其对毒死蜱的降解率依然保持在90%以上。以喷洒毒死蜱1周后的不同土壤浸出液或蔬菜叶片做培养基时,Sph-25-T1对毒死蜱的降解率达到29.68%~78.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