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土地复垦省际格局分异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索土地复垦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制定全面推进土地复垦的策略。该文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因子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99-2013年中国(除港、澳、台)复垦土地数量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复垦土地数量水平呈现弱空间自相关和三级梯度空间特征;空间聚集性较弱,探测到一个高-高的复垦数量水平聚集区,位于华东地区;任务、驱动、保障是影响土地复垦格局及数量水平的三类重要因子,当前中国土地复垦主要以经济驱动为主,任务驱动为次;东部地区主要动力为资源压力和经济吸引力,中部地区亦受土地资源压力驱动,但活跃的矿业活动负面影响了复垦土地数量水平,西部地区复垦任务重,但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作用。最后,从完善复垦任务驱动机制、改革复垦政策导向、加强复垦科技转移、统筹协调复垦工程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间是相互关联及协调促进的关系,探究其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格局对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熵值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法分别测算了2008—2018年河南省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生态环境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评价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2008—2018年河南省各地市国土空间开发水平整体稳中有进,生态环境水平呈缓慢缩减并提升的态势。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中东部协调过渡,中部和西北部协调提升”的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表明国土空间开发及生态环境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两者耦合协调度历年呈正相关性,且具有明显集聚特征,HH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LL型由“散布”式向“组团”式转变,LH型多散布在LL型周边;空间上看,中部和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域间多形成HH集聚区,东部和南部地区耦合协调不足,多形成LL集聚区。  相似文献   
3.
伴随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耕地非农化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碳排放迅速增加、生态环境和温室效应不断恶化。鉴于此,该文将耕地非农化与碳收支纳入统一框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1996-2020年间耕地非农化带来的碳收支盈亏量。结果表明:1)整体分析判断,中国耕地非农化处于递增趋势且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并呈现耕地规模递减、建设用地递增状态。2)模拟结果显示,1996-2020年全国耕地由1.293×108hm2减少到1.204×108hm2,建设用地从2.407×107 hm2增加到3.073×107 hm2,并且耕地非农化碳汇量由7.90×108t减少到7.48×108 t,碳源量从9.34×109t增加到1.17×1010 t。3)区域比较发现,全国耕地非农化碳收支表现为碳源且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并且2020年东部地区碳支出量最大为5.029×109 t,西部次之为2.261×109 t,中部略小于西部为2.216×109 t,东北地区最小为1.084×109 t。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城镇化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通常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人-地-碳”的耦合效果。为探索城镇化、碳排放与“三生”空间的交互机制,该研究基于DNA模型三级结构视角,构建城镇化、碳排放与“三生”空间耦合模型,并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Logistic方程和脱钩分析方法,对三者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验证和分析,以揭示其交互机制。结果表明:1)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导致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失衡,影响生态环境品质,表现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水平严重负脱钩,伴随城镇化升级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进一步融合,空间布局将趋于协调,严重负脱钩逐步向适度耦合转型,逐渐形成“人-地-碳”最佳耦合关系。2)河南省城镇化率与碳排放量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两者脱钩状态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整体呈现“增长负脱钩向强脱钩转变,间歇性夹杂弱脱钩与增长耦合”的特点,并预测河南省将在2026年实现碳达峰,随后进入碳减排阶段。3)河南省“三生”空间总体呈现生产空间有序减少、生活空间稳步扩张、生态空间稳定发展的趋势,“三生”空间变化与碳排放相关关系表现为生产空间对碳排放的贡献增加,生活空间对碳排放的贡献减小,生态空...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际比较与策略选择的中国城市蔓延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选择适合中国城市蔓延治理的策略,该文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蔓延特征(失衡的“三条线”)为研究切入点,按照“文献评述—理论分析—策略选择”的逻辑主线,就城市蔓延治理的“基础、前提和关键”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外城市蔓延过程大都烙着“市场”印记、更多关注城市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变化不同,中国城市蔓延大都体现“市长”意愿、更为关注城市功能提升和粮食安全影响;与国外城市福利性和亏损性蔓延不同,中国城市蔓延区分为牺牲性和损耗性两类,就中国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而言,损耗性蔓延是当前城市治理首先要重点避免的类型;就治理策略选择而言,国内外实践经验有着共同特征:强调空间管理,即通过扩展边界划定和关键资源保护来调控城市蔓延态势,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城市空间扩展存在理想、适度和极限3个边界,而将城市蔓延控制在适度边界内成为中国当前较为理性和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红壤黏性重,干湿交替容易结块和形成裂隙,通过土-水特征曲线研究重构红壤的持水保水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探明干湿交替下木纤维重构对红壤水力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应用4种添加量(0、0.5%、2.5%和5.0%)的木纤维重构红壤,采用滤纸法测定木纤维复合土的基质吸力,并利用Logistic模型拟合其土-水特征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木纤维添加量的增加,干湿交替作用对红壤基质吸力降幅和土-水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逐渐减缓,2.5%木纤维复合土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最优配比;木纤维添加提高红壤进气值和残余值,干湿交替下残余值变化较大,随着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残余值的降幅逐渐较小,2.5%木纤维复合土的斜率受干湿交替影响较小,其持水能力最优,体积含水率变化速率减小;添加木纤维后土-水特征曲线的决定系数均在0.97,说明Logistic模型适用于拟合木纤维重构的红壤土-水特征曲线。研究对于深入研究红壤区的土壤重构、边坡防护和生态恢复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XX市为例,首先从理论上界定耕地的综合价值并与征用结合起来明确补偿对象,运用综合因素法将XX市的耕地划分为4个级别,在此基础上测算了耕地的生产力价值;然后,运用多种计量方法重点测算耕地的3大保障价值及社会稳定和生态服务价值;最后,对征地案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一级区片内征用0.0667 hm2耕地的综合价值为145191.93元,其中的82197.54元占耕地总价值56.61%,应该补偿给失地农民或集体,其余62994.39元,应该补偿给国家或政府。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一直是决策者两难的选择,其传统假说大都建立在发展与保护矛盾不断激化的基础之上,该文基于国内外耕地变化轨迹的判断,提出新的研究假说:经济增长与耕地变化存在Logistic曲线关系,并选择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由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过程中,对建设占用耕地需求的强烈程度先增强后减弱,整个过程类似于Logistic曲线假说。中国不同阶段对比发现,1988-2003年间中国人均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具有较为一致波动特征致,2003年以后两者波动出现明显脱钩或分歧。1988-2008年间的全国各省实证结果显示,除上海、广西等8省份无法通过F检验外,其余省份均能验证研究假说,在2002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759.2元,是耕地变化加速减少向减速减少的拐点,2009年后数年耕地规模总量不应小于121.7万km2,不同区域耕地变化拐点和规模下限差别较大。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耕地保护和公共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探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协调发展建议十分必要。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一方面从指标数值视角构建评价体系,测算2000—2020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另一方面从空间格局视角构建空间冲突指数,诊断2000—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空间冲突。结果表明:1)江苏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均提升,苏南整体属于“高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类型,苏中和苏北徐州属于“中/高度协调—城镇化滞后”类型,苏北整体属于“基本协调/失调—城镇化滞后/阻碍”类型。2)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幅度达203.65%,生态环境保护等级高的区域分布在洪泽湖、太湖等水体、低洼平原以及低丘陵地区。空间冲突强度值先下降后上升,并呈现西部大于东部、北部大于南部的空间特征。3)苏南应针对生态短板指标,提升生态环境水平,空间冲突显著的市域应严格规范建设用地扩张。苏中和苏北的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空间冲突显著的市域应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方向,加强空间管控。该研究融合指标数值和空间格局双重视角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苏省及相似区域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将深刻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和功能,科学揭示其响应规律是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体系的应有之义。为此,从“三生空间”视角切入构建了两级衔接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借助转移矩阵和修正的ESV评估模型,刻画了黄河流域2000–2020年间多级自然边界的国土空间格局及ESV演变特征,并采用图谱法揭示了ESV的时空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一级空间中的生产空间持续减少,生活空间逐渐增加,生态空间较为稳定;二级空间中,除了农业生产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面积减少外,其他均呈上升态势。转化类型以草地生态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以及林地生态空间的相互转换为主,集中分布在流域中上游地区。2)近20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看涨,由2000年的10 976.59×108元上升至2020年的11 210.96×108元,草地生态空间、林地生态空间贡献最大。空间格局呈现“中部及西南部最高,东北部和东南部较高,西北部最低”的特征,显著增加的区域逐渐增多。3)生态增值区范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