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林业   5篇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为探讨不同围封年限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功能群基本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哈登呼舒嘎查的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围封年份(1999、2005、2014)和监测年份(2021、2022、2023)构造双因素无重复试验设计,结合方差分析和关联度分析方法探讨生活型功能群的响应特点,得到的初步结论如下: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功能群盖度较大(一般高于10%),灌木半灌木功能群高度较高(16.59~20.22 cm),一二年生植物基本数量特征(高度、盖度和密度)波动强烈,变异较大。多年生杂类草重要值在群落中较大;灌木半灌木功能群重要值在群落中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不同功能群空间分布的互补效应以及相互关联性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围封草地自然恢复应以多年生功能群整体进行评判;一二年生植物的“夏雨型”特点、生活史特点为多年生功能群提供了重要的生境条件和补充效应。  相似文献   
2.
于2016—2019年在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对10种引种驯化云杉属植物的物候进行了初步观测和分析,以期为保存现有品种和继续引种驯化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0种云杉属植物进入各个物候发生时间随年度不同出现波动,但物候发生顺序不变,基本在4月上旬进入顶芽萌动始期,4月中下旬进入展叶期,4月底5月初进入始花期,7月中下旬进入...  相似文献   
3.
掌握和了解达拉特旗光谱特征,不仅可为当地干旱区荒漠植物的遥感识别奠定基础,对于干旱区的演变、环境调控及遥感反演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九大渠的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选取当地6种荒漠植物沙蒿、沙打旺、唐松草、雾冰黎、杨柴、紫穗槐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生产的SVC HR-1024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对当地的6种荒漠植物进行了地面反射光谱测定,得到了6种荒漠植物的高光谱数据。结果表明:(1)沙打旺、沙蒿、唐松草、雾冰黎、杨柴、紫穗槐6中荒漠植物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总体符合植物光谱特征的规律性;但在6个波段区间反射率差异明显,可用于区分不同的荒漠植物;(2)生长期的荒漠植物红边位置都靠近长波方向,红边位置不同,荒漠植物的红边幅值及红边位置也不同;(3)不同荒漠植物,植被指数的大小也不同。九大渠荒漠植物的DVI明显高于NDVI、RENDVI、PRI、mSR705、PSRI、RVI、SAVI指数。依据同一种植物的8种植物指数同时按小或大排序,将沙打旺、沙蒿、唐松草、雾冰黎、杨柴、紫穗槐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4.
<正>草地资源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生态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草地总面积26453.01万公顷。内蒙古作为草原主要分布区,天然草地类型多样,饲草资源丰富,全区草地面积约5437.42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45.96%,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20.56%,拥有天然牧草地4792.20万公顷,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88.13%,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和北方地区生态安全屏障。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牧草的高效加工转化已经成为天然草地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目前,我国畜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长,饲草料缺口逐年加大,成为限制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内蒙古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草地面积为81561.26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71882.99万亩,占88.13%;人工牧草地190.74万亩,占0.23%;其他草地9487.53万亩,占11.63%。内蒙古草原绵延2000多公里,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由于气候干旱以及人为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环境恶化、草原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结构失调和功能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内蒙古草原退化比例为18%,80年代达到39%,90年代高达73%,21世纪初退化比例已近90%。草原退化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到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所引起的沙尘暴、风蚀和水蚀等生态后果也严重威胁着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科尔沁沙地奈曼沙区小叶杨(Populus simonii)防护林为研究区域,研究防护林带间植被修复与土壤发育的最适行带配置模式,为科尔沁沙地人工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4种不同带间距的行带式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物群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 [结果] 带间距的大小对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被与土壤恢复有明显影响,植被恢复与土壤恢复是相辅相成的。① 自然状态下防护林带间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带间距10 m>6 m>4 m>2 m; ②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养分(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带间距10 m>6 m>4 m>2 m,土壤容重为:带间距10 m<6 m<4 m<2 m; ③在0-60 cm土层深度中,不同带间距小叶杨防护林带间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性最大的为土壤容重,与各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最明显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Margalef丰富度指数。 [结论] 在科尔沁沙地奈曼沙区小叶杨人工造林过程中,适当增大行带式小叶杨造林带间距,能够有效提高林地生产水平与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带间植被与土壤恢复,造林带间距达到10 m为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