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7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II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农业大国,提高中国农田土壤碳收集能力对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大量前人调研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根据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量变化趋势,估算了农田土壤碳源、汇潜力.由估算得出,假设在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约为668 Tg C,即表明假设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要吸收668 Tg C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也说明80年代后期中国农田土壤为碳汇效应.本研究对认识和评价中国农田土壤碳汇能力及其农田土壤固碳潜力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分是旱区坡耕地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依据土壤水动力学和守恒原理,建立土壤层析水流模拟模型并开发成计算机模拟模型,采用洛阳旱区坡耕地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绝对值控制约在10%以内,表明该模型可以应用于旱区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I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可能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探明中国农田土壤碳库变化趋势以及农田土壤碳库的源、汇功能对农业减缓和应对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根据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以及大量文献资料中长期定位点试验数据整理分析,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时空演变格局,以及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960~2000年期间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减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较弱,其间农田用地类型和管理措施的改变是影响农田土壤碳库源、汇功能的主要驱动因素.1960~1980年期间,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从23 g·kg-1下降到15 g·kg-1;而1980~2000年期间,由于中国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的实施,农田耕层有机碳含量从15 g·kg-1增长到21 g·kg-1.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年均变化速率与初始含碳量呈负相关.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源转为碳汇,但不可忽视的是自6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0%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洛阳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连续5a的田间定位试验资料,研究了洛阳地区休闲期4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播种前底墒具有明显的影响,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和深松覆盖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含水率,具有良好的保墒作用;各处理以深松覆盖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免耕处理,深翻处理效果较差。因此,洛阳地区采用深松覆盖保护性耕作方式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5.
不同肥料和N减量施用对旱作玉米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山西寿阳旱农试验区进行玉米地不同肥料和N减量处理试验,得出:普通肥、增效肥以及增效肥减量施用后对玉米出苗率、株高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效果不同;其增产、增效作用的排序为:增效复合肥〉普通复合肥〉增效尿素〉普通尿素,施用增效复合肥对植株生长、植株N和K含量状况有所改善;增效复合肥和增效尿素的N利用率为13.1%~27.3%和0.9%~14.2%,优于普通肥料;N减量15%施用后,玉米产量不但没有显著减少,而且增效肥的N利用效率最高,尿素的N利用效率与N100%施用差异不大。N减量30%和45%施用的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减量越大,N的利用效率反而越高。通过氮肥合理减量施用,可以达到提高氮肥利用率、节本增效和减少养分向环境流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统计对于研究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为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精度,明晰导致估算存在不确定性的内在原因,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两种方式、两种土层厚度、两个公式以及3种碳密度取值方法估算了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大致在50.6~154.0 Pg(1 Pg=1015 g)之间,平均储量为(102.3±51.7)Pg;估算的不确定性处于25.5%~30.4%之间.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结果差异以及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碳密度的取值方法不同,估算深度不一致,计算公式不统一,基础数据不一样以及制图尺度差异.本文研究结果认为基于GIS数字土壤图,采用标准1 m厚度土层,运用不考虑大于2 mm砾石含量的碳密度计算公式以及分土层累计计算法是估算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把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系统总结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历程与趋势,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存在的不足及其与国外的差距,进一步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指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应侧重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寻求有效的固碳途径和管理措施;探讨农田土壤保护性耕作系统能流-碳流循环过程及其动态响应,实现农田系统碳汇/源科学管理调控;采用GIS技术结合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评价保护性耕作区域尺度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