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4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制加味当归四逆壳聚糖喷膜剂,并且制定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试验采用水煎法提取处方药材;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壳聚糖盐酸盐、PVPK-30以及乙醇成膜材料的最佳配比;按照药典相关规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每瓶总黄酮的含量。成膜材料的最佳配比为壳聚糖盐酸盐1%,3%PVPK-30和40%乙醇。通过TLC鉴定样品含有阿魏酸和芍药苷成分。质量标准中性状为澄清有清凉气味的红棕色液体,总黄酮的含量1.83 mg/mL。以处方为219 mg/mL中药复方,1%的壳聚糖盐酸盐,3%的PVPK-30以及40%的乙醇制备出加味当归四逆壳聚糖喷膜剂,且制定质量标准中样品含有阿魏酸和芍药苷并且每瓶总黄酮含量满足1.83 mg/mL。  相似文献   
2.
子午岭地区植被演替的土壤碳汇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长期恢复的土壤碳汇效应,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子午岭地区150年以来8个植被演替序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植被因素。结果表明:从农地演替到气候顶级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Mary.)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明显增加,表现为演替前期(草本群落)快速增加,后期(乔木群落)趋向稳定的变化特征。剖面上来看,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迅速减少。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5—20,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表明土壤有机碳积累存在明显的表聚效应。枯落物蓄积量与细根生物量均随演替时间呈现出增加的变化特征,前者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0—5 cm土层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演替时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不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线性相关关系显著(P<0.001)。植被长期演替具有显著的土壤碳汇功能。未来黄土高原地区林、草地的恢复应根据植被带的分异规律,促进自然演替,以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土壤碳汇潜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优化、环境质量改善和水沙生态要素变化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GEE平台整理和处理北洛河流域1970—2019年间6期遥感影像数据,从时间变化、动态度、转移方向和空间分布等角度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研究时段内,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数量结构从2000年前的1:1.1:0.6变化到2000年后的1:2.7:0.7。1970—2019年研究区耕地、草地和水域的减少率分别为16.6%,6.7%和0.1%,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率为19.9%和1.3%。流域耕地和草地斑块趋于分散且简单化,林地斑块趋于聚集和复杂化。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以耕地转林地、耕地转建设用地和草地转林地为主。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先增后减,2000—2010年间达最大。流域中,上游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中游的甘泉、宜君、华池、合水等县。[结论] 国家政策的演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程度,自然因素为长期辅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北方地区花生覆膜栽培增产潜力及发展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北方地区花生覆膜栽培的发展状况及增产潜力,并从加强栽培管理、改善运营机制、打开销售渠道、招商引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其生产发展的措施,以期促进花生覆膜栽培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趋势,对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状态及耦合度演变趋势。[结果] 1990—2019年,吴起县农业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经历较快速上升—稳定发展—快速上升的发展过程;耦合协调度指数由0.29上升至0.63,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演变为初级协调水平;耦合度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系统由耗损发展阶段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断趋于协调发展的态势。[结论] 在丘陵沟壑区,我们应该继续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自然恢复条件下植物群落组成与垂直结构变化,为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调查分析子午岭地区从弃耕到顶级群落植被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并构建反映群落垂直结构特征的指数,研究其变化趋势。 [结果] ①该地区共观察到植被种类42科98属115种,其中8个演替序列中有32科77属88种。 ②演替中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演替初期两指数值分别为0.901与1.702,演替末期则为1.998与2.665,且在中期均表现出单峰突增态势,而均匀度变化不明显。 ③演替中,乔木各指标有增加趋势;乔木胸径初期为12.13 cm,末期增加至22.19 cm,冠幅由11.64 m2增加至41.54 m2,乔木生物量由54.07 t/hm2增加至175.13 t/hm2;而灌木各指标变化不显著,灌木生物量在演替中期呈现显著峰值,最高为9.56 t/hm2,但在随后的演替过程中呈迅速波动下降态势,演替末期生物量仅为1.82 t/hm2。由灌木群落演替至乔木群落时,枯落物层的厚度显著增加,而盖度在各演替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 ④演替初期的综合垂直结构指数较低且相近,为0.086~0.104,演替中期迅速增加至0.349,在演替接近末期时达到最大值0.477。林下植被垂直结构指数在演替中期最高(0.342),演替末期降低并趋于稳定(0.195~0.246)。 [结论] 随着自然演替,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得到显著提升,群落总体垂直结构向复杂化发展,林下垂直结构则在演替后期呈现退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植被的近自然恢复和适地适树适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中部子午岭林区8个演替阶段(玉米地、退耕10 a草地、退耕20 a草地、白刺花灌木林、白桦林、油松林、辽东栎 油松混交林和辽东栎林)的典型地块设置样地,分层采集土样和植物根系,测定不同粒径(<0.25,0.25~0.5,0.5~1,1~2,2~5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SOM)含量及根系生物量(RB),计算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团聚体破坏率(PAD)),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不同粒径(<0.25,0.25~0.5,0.5~1,1~2,2~5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演替阶段、MWD、D、R0.25、PAD、RB、SOM的相关性。【结果】①在植被演替过程中,与演替初期(玉米地)相比,小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总体减少,大粒径(≥5,2~5和1~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总体增加。②在植被演替过程中,MWD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退耕20 a草地。与演替初期相比,植被演替总体上增加了MWD、R0.25,增幅分别为77.7%~148.4%和40.1%~71.1%;降低了PAD和D,降幅分别为48.0%~63.2%和3.4%~7.2%。③整个演替过程中,辽东栎 油松混交林直径≤2 mm的RB最大。各土层中,随着植被演替,SOM呈现先波动增加后略下降的变化趋势。④植被演替阶段与RB、SO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MWD与2~5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SO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0.25和SOM分别与D、PA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在植被演替过程中,与演替初期(玉米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植被根系生物量均增加,土壤团聚体结构得以改善,团聚体粒径分布更趋合理,土壤抗蚀抗冲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