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5篇
  77篇
综合类   90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培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5a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中土壤养分和有关酶活性研究表明:耕种和不同的培肥方式均能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地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其中对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影响明显,多酚氧化酶显著性则较差。对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这两种酶与有关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揭示出了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2.
溶质类型与矿化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运动与调控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依据。以往土壤水分特性曲线的研究关注土壤孔隙特性的影响,而对土壤液体的影响关注较少。为此,本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果园黑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矿化度(0、1、3、5、10 g L-1)的NaCl和Na2SO4溶液对土壤脱水曲线及拟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质的矿化度对土壤饱和含水量有一定的影响,低矿化度(3 g L-1)仅对低吸力段(pF2.5)水分特征曲线有影响,高矿化度(≥3 g L-1)对整个吸力段(pF在0~4.2)水分特征曲线有影响,其中矿化度为5 g L-1的NaCl和Na2SO4处理土壤容积含水量最小,且较对照差异最大。相同矿化度的NaCl和Na2SO4溶液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变化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对α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θs,再次为n。NaCl对参数α和n变化率的影响均随矿化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Na2SO4对参数α和n变化率的影响随矿化度的增大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且NaCl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大于Na2SO4。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性质对黄土地区果树黄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黄土地区黄化和非黄化的果园不同深度土壤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对黄化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中,不同土壤性状对黄化的影响的主要深度不同,但大多数土壤性状在两类果园土壤间都在40~60cm差异显著性达到0.01水平。果园土壤施肥量增大,导致氮磷钾等养分与铁比例失调是近年来黄土地区果树黄化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环境因子对果园表层土壤氯离子迁移累积的影响,为预防和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理论指导和相关依据,研究果树生育期表层土壤不同土层氯离子的变化与环境因子(土温、土壤水分、蒸发量、降雨量、水分亏值、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0~25cm土层的微域范围内,不同土层对氯离子的迁移与累积具有不同的功能。0~5cm土层为氯离子聚集层,10~15cm土层为氯离子传导层。认为10~15cm土层是半干旱地区环境因子对土壤性质直接作用与影响的临界深度。  相似文献   
5.
渭北果园土壤紧实化改良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期植果造成的渭北果园土壤内部存在的紧实化问题,本试验通过给果园土壤开“天窗”的方式,拟打破果园土壤内部存在的紧实化层,以期提高果园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内部气体交换。于果树萌芽期,选择土壤质量退化严重的>20 a苹果园3个作为研究对象,在长势相同的果树周围用直径10 cm的土钻打30 cm的深洞,并向深洞内分别填埋:蛭石(Z)、炉渣(L)、石灰+土(S)、蛭石+炉渣(ZL)、蛭石+石灰(ZS)。在果树生长的6—9月,分3次测定土壤含水率及土壤CO2释放通量。结果发现:(1) 6月初至7月中旬,开设“天窗”的处理周围土壤含水率变化在10.84%~20.42%,而没有开“天窗”的对照只有7.46%~15.96%。9月份,由于连续降雨的原因,各处理果园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综合对比各处理发现,添加蛭石+炉渣在调节果园水分方面效果最好。(2)添加不同物料的处理6—9月份“天窗”内表层土壤CO2释放通量相比对照增加了7.1%~48.3%,而15 cm处相比对照显著降低了6.3%~40.4%;各处理“天窗”周围10 cm处6—9月份表层土壤CO2释放通量相比对照增加了0.2%~37.1%,15 cm处相比对照降低了6.2%~41.6%,30 cm处相比对照降低了0.6%~26.9%,可见开设“天窗”可以加快郁闭土壤内CO2气体的释放。另外,添加的物料不同,改良效果也不同,其中添加石灰和蛭石+石灰的处理在改善果园土壤气体交换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化学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4种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用干筛的0.25~5 mm的团聚体以容积密度为1.40 g/cm3装填到环刀中,用5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铵溶液分别浸润饱和24、48和72 h后,以纯水为介质采用降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探讨了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对盐溶液的反应特征及抗化学物质的破坏能力。结果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并非常数,4种供试土壤饱和导水率在不同浓度氯化铵溶液和浸泡时间处理下均呈显著变化,总体表现为盐浓度越高、浸泡时间越长,土壤饱和导水率越小,但不同类型土壤对盐溶液的响应差异显著。由此可得,在纯水中水稳性较强的土壤团聚体却不一定是化学稳定性强的,团聚体的化学稳定性随其胶结剂的类型、数量与质量不同,对土壤溶液中化学物质响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菜地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特征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采用培养试验对南京郊区 6 对菜地土和水稻土的土壤 N 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菜地土为相同类型水稻土改种蔬菜约 20 年的土壤。结果表明,培养 28 天期间,6 对供试土壤中有 4 对土壤都是菜地土壤矿化 N 量低于相同类型水稻土,其日矿化速率也低于相应的水稻土,而其他 2 对供试土壤之间无明显差异。大多数菜地土的土壤硝化率低于相应的水稻土。培养28 天时的矿化率和硝化率与土壤 pH、速效 P 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土壤数据库在土壤学研究工作中作为一种存储、分析工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利用ArcGIS和Visual FoxPro建立了包括8 830个图斑、269个土壤剖面数据的无锡和常州市1∶5万土壤数据库,根据“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973’项目”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标(pH、速效磷和速效钾)和全国养分分级标准(全氮)编制出土壤表层(0~15 cm)pH、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异图,从中表明pH 1~2级的土壤占整个研究区面积90%左右;土壤养分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共同特征—太平田区养分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对不同母质和不同土壤类型(亚类级别)间的土壤表层容重、粘粒、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全氮之外,其他属性均有显著差异。在1∶5万尺度范围内,成土母质对pH、容重、全磷、有机质和速效钾起到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对pH起到主导作用,成土母质对土壤属性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素和作物生长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常规灌溉和持续淹水条件以及不同水平有机质(小麦秸秆)投放量(0、2.25、4.5t@hm-2)条件下各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温度、灌溉水层深度和土壤Eh)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以及水稻生长与CH4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种水分管理下,CH4的累积排放量均与水稻冠层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连续淹水条件下,无论有无外源有机质投放,稻田CH4排放的季节性变化均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P<0.001),而N2O排放的季节性变化则仅取决于土壤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旨在系统地研究通过远缘杂交结合胚培养获得甜瓜双单倍体的方法,以拓宽甜瓜双单倍体获得路径。以西印度瓜(Cucumis anguria L.)为远缘花粉供体,对厚皮甜瓜阿鲁斯达令进行授粉,并结合胚培养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厚皮甜瓜阿鲁斯达令的双单倍体。结果表明,对阿鲁斯达令甜瓜进行远缘授粉后如果不作处理,子房会全部败育,而对子房表面涂抹坐果灵后坐果率可达73.33%;授粉28 d后,共采收22个远缘杂交果实,累计获得359粒种子;胚培养后获得4株再生植株,再生植株占比为1.11%;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得出,再生植株有二倍体、混倍体2种类型。对比二倍体再生植株和母本阿鲁斯达令发现,二倍体再生苗的叶、花较小,植株长势较弱,果实较圆,平均花粉活力较低。对二倍体再生植株R3、母本阿鲁斯达令自交1代(S1代)群体形态学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系数比较发现,R3 S1代群体各项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均远低于母本阿鲁斯达令S1代群体。利用筛选出的2对在阿鲁斯达令基因组中具有多态性的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CMATN240、CMCTN71对R3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