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17篇
园艺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克苏地区红枣黑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枣黑斑病是一种外来入侵病害。2008年以前,该病在阿克苏地区有零星发生,随后几年,该病在阿克苏地区的发生和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2013年,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的红枣黑斑病发病率达15%~40%,部分枣园红枣黑斑病发病率高达100%,造成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骏枣为试材,采用植物病理学方法,研究了骏枣保鲜贮藏期主要致腐病原菌的种类.试验共分离得到5种病原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mata(Fr.:Fr.)Keissler,细极链格孢Altemaria tenuissima(Fr.)Wil-tshire,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ex Fr.)Vuill],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Meyer and Gottheil,其中3种系目前骏枣保鲜贮藏期发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新疆红枣黑斑病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控制新疆红枣黑斑病的发生及危害,采用抑菌圈比较、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20种杀菌剂进行筛选。通过抑菌圈比较发现,80%乙蒜素、50%氯溴异氰尿酸、40%多·福、40%氟硅唑、50%乙嘧酚、72%霜脲锰锌、37%苯醚甲环唑和5%己唑醇8种杀菌剂抑菌力较强,抑菌半径在1.83~3.80 cm。对其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0%氟硅唑对红枣黑斑病菌的毒力最大,EC50值(抑菌中质量浓度)为35.89 mg/L;其次为5%己唑醇,EC50值为58.24 mg/L;其余6种药剂EC50值为113.11~517.13 mg/L。选取抑菌效果好且稳定的4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80%乙蒜素最终防效最高(65.3%),5%己唑醇次之(61.7%),其余2种药剂(50%氯溴异氰尿酸、40%氟硅唑)的防效为52.7%~56.3%。综上,80%乙蒜素和5%己唑醇防效最好,可作为当前防治新疆红枣黑斑病的主打药剂。  相似文献   
4.
B型烟粉虱常与温室白粉虱混合发生,两者很难区分,为加强对B型烟粉虱的监测与控制,防止B型烟粉虱在阿克苏地区的扩散与蔓延,保障全区番茄生产的安全,本文将B型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从形态特征上进行区分,并提出相应检测与防控措施. 一、烟粉虱危害及形态特征 1.寄主及危害特点 烟粉虱分为Q型烟粉虱和B型烟粉虱,俗称小白蛾,原产于北非、中东地区,是热带、亚热带保护地及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寄主植物种类有600余种,除危害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外,还可危害观赏植物及杂草.在新疆,由于特殊气候条件,该虫主要发生在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芹菜、小油菜等蔬菜的棚室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枣果霉烂病是枣果产后的重要病害,曲霉菌是枣果霉烂最重要的致病菌.目前,国内外对引起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报道甚少.明确新疆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种群,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和危害.[方法]通过广泛采样、组织分离和回接证病对大量病样进行系统分离;对几种致病曲霉菌进行形态鉴定、分子验证及致病性比较.[结果l曲霉属真菌为枣果霉烂病的最主要病原;分离得到的大多数曲霉属的单孢分离菌株对枣果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致病的214个曲霉属单孢菌株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黑曲霉、黄曲霉、赤曲霉、赭曲霉和聚多曲霉;其中黑曲霉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性最强.[结论]引起新疆枣果霉烂病的曲霉有5种,其中黑曲霉为优势致病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枣黑斑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研究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分析病害防治的最佳时间,为枣黑斑病的高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文献公布的枣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HSP70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进行引物特异性验证与灵敏度检测,优化反应体系,建立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并应用该技术确定枣黑斑病菌侵染动态监测和越冬场所。【结果】该检测技术对枣黑斑病菌的检测的最低浓度为4.886 pg/μL,可在病害症状未显症之前检测到病原菌,对病原菌的越冬场所进行检测与验证病果、病叶及冠下表层土壤是枣黑斑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结论】建立的枣黑斑病菌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菌,可应用于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和越冬场所的监测与验证,为阿克苏地区枣黑斑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PCR—RFLP鉴定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R-RFLP法对大豆根腐病的4种致病菌和3种非致病菌代表菌株进行分子判别研究。结果显示,7个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片段长度为600900bp,除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和毛霉菌代表菌株DNA扩增出的rDNA-ITS片段长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菌株DNA扩增出的rDNA-ITS片段长度差异显著。因此各菌株通过PCR-RFLP法扩增出的rDNA—ITS序列片段之间的大小差异可将侵染大豆的各根腐病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初步区分开。而利用A/uI内切酶对各菌株的PCR产物进行酶切,依据酶切片段之间的大小差异,可进一步将7种菌株区分开,因此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大豆根腐病这种复合侵染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子判别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是建立作物根部复合侵染病害病原种类的分子检测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2013年4月16日,据乌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反映,在乌什镇农户种植的小麦上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小麦病害,据调查,发病地块种植的小麦品种为9507(石冬8号)。  相似文献   
9.
<正>红枣缩果病是近年来传入阿克苏地区的红枣新病害,该病在阿克苏地区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为准确鉴定其致病病原,明确病害发生危害规律,寻求防治切入点,自2013年以来,对红枣缩果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田间追踪监测,并采集病害不同时期样本,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实验和分子鉴定等技术手段,准确鉴定了致病病原。还通过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学实验初步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针对病害发生的不同时期开展了田间药剂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枣树花叶伴随病毒A的田间侵染动态,探索出病害防治的关键时间节点.[方法]以枣树花叶伴随病毒A全基因组序列为靶标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建立枣树花叶伴随病毒A分子检测技术,并应用于枣树花叶伴随病毒A田间侵染动态的追踪检测与分析.[结果]该检测技术对枣树花叶伴随病毒A检测的最低质量浓度为4.168 pg·μ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