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某保种场伊犁鹅的保种效果,本研究利用9个微卫星标记对新疆伊犁鹅3个世代(0世代、1世代、2世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试验以3个世代伊犁鹅血液为样本,使用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随后进行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银染法显色及判型。结果表明,9个微卫星位点在伊犁鹅的3个世代中共检测到78个等位基因,0世代、1世代和2世代均检测到26个等位基因;3个世代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322、0.4232和0.451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751、0.3707和0.3936,表明伊犁鹅的3个世代均处于中度多态,遗传变异处于中等水平,且3个世代间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3个世代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97、0.0184和0.0074。综合来看,伊犁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该保种场目前所采用的保种方法较好地保存了伊犁鹅原有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某保种场伊犁鹅的保种效果,本研究利用9个微卫星标记对新疆伊犁鹅3个世代(0世代、1世代、2世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试验以3个世代伊犁鹅血液为样本,使用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随后进行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银染法显色及判型。结果表明,9个微卫星位点在伊犁鹅的3个世代中共检测到78个等位基因,0世代、1世代和2世代均检测到26个等位基因;3个世代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322、0.4232和0.451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751、0.3707和0.3936,表明伊犁鹅的3个世代均处于中度多态,遗传变异处于中等水平,且3个世代间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3个世代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97、0.0184和0.0074。综合来看,伊犁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该保种场目前所采用的保种方法较好地保存了伊犁鹅原有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各国奶牛群体的选育目标建立之后,选育目标一直在不断发展,选择指数中性状的组成、定义和权重等都在不断变化。奶牛的选育是从关注产奶性能而开始,随后增加了体型外貌性状。由于奶牛的健康和繁殖问题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动物福利的不断关注,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平衡育种理念在奶牛育种中逐渐形成,一些重要的功能性状加入各国的选择指数中;进入21世纪后,随着奶牛养殖业和社会的发展,育种家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更多的性状,部分新性状已经开始在育种实践中选育应用。本文通过整理奶牛育种中有关新性状的研究并收集各国奶牛选育方案中的相关信息,综述了近十年奶业发达国家在奶牛遗传选育中正在研究或已经开始应用的新性状,并将这些新性状分为生产效率相关的新性状、应对环境挑战的新性状、健康福利相关的新性状、产品和加工相关的新性状及管理相关的新性状五大类,总结了这些性状的选育背景、定义方法、遗传基础和选育应用情况等,最后还总结了奶牛育种中新性状的研究应用过程,以期为我国奶牛遗传育种研究和育种目标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实验旨在探究奶牛乳房炎的风险因素,建立奶牛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奶牛乳房炎患病风险。本研究利用北京地区1998—2016年196万余条奶牛群体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测定记录,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中的风险因素,并建立奶牛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大量DHI记录进行奶牛乳房炎患病风险预测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场规模越大,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相对越小;胎次越高,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越大;夏季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比其他季节的概率高;泌乳天数高于300 d的奶牛患乳房炎风险约为泌乳天数低于100 d奶牛的2倍。使用北京地区DHI记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奶牛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和奶牛临床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价值分别为0.721和0.825,认为可以应用于实际牛群。综上,本研究中确定的奶牛场规模、胎次、DHI测定季节、泌乳阶段等风险因素可用于奶牛乳房炎预测,并构建了奶牛隐性乳房炎、临床乳房炎的风险评估模型,以减少奶牛群的乳房炎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究叶酸补饲对隐性乳房炎奶牛免疫及产奶相关性状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为隐性乳房炎奶牛补充叶酸奠定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试验基于北京郊区某牧场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根据胎次、体重以及体细胞数(连续2个月SCC>500×103个·mL-1)选择29头泌乳牛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补饲组(n=18)和对照组(n=11)。连续14 d对补饲组进行包被叶酸(每天120 mg/500 kg)饲喂,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收集到的DHI数据(包括体细胞数、日产奶量等)进行分析。随后,每组随机挑选4个个体,采集分离血液白细胞提取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DESeq2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运用KOBAS3.0-KEGG通路数据库对鉴别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补饲包被叶酸后,奶牛的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对产奶相关性状没有显著影响。转录组数据的分析结果揭示,补饲组与对照组有277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log2|Fold change|>1),包括105个显著上调的基因和172个显著下调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生成调控、细胞分化、白细胞趋化和迁移、调节免疫系统过程等免疫相关的功能GO条目,以及先天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相关的重要通路。综上,奶牛补饲叶酸对其免疫相关性状等有重要影响,且显著影响免疫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为叶酸补饲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究副乳头(SNT)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及乳腺发育相关基因LGR5与副乳头发生的关系。收集325头有副乳头奶牛及同年出生的737头无副乳头奶牛的产奶性能数据,比较有、无副乳头奶牛间的产奶性能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有、无副乳头奶牛LGR5基因的表达差异,通过直接测序法测定有、无副乳头奶牛的LGR5基因序列,寻找该基因上的遗传突变。结果表明,无副乳头奶牛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及泌乳持续力等产奶性能均优于有副乳头奶牛,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LGR5基因在有副乳头奶牛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无副乳头奶牛(P<0.05);在LGR5基因第1内含子中检测到3个SNPs:rs42849472、rs42849471和rs42849470,有副乳头奶牛中3个SNPs的AA基因型频率均极显著高于无副乳头奶牛(P<0.01)。结果提示,LGR5基因可能与奶牛副乳头发生有关,可作为有效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分析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奶牛场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现状及病因,本研究调查收集了来自北京大兴、房山、昌平、顺义、密云、延庆6个区县及天津、河北部分地区共计41家中小规模奶牛场、1.8万余头荷斯坦牛的乳房炎相关数据。结果发现,全群500头以下的中小型牛场是京津冀地区主要奶牛养殖群体,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大肠杆菌是导致牛群发生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被调查牛场群体中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很高,说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与风险评估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在京津冀中小规模牛场改进隐性乳房炎判定标准(SCC由20万~50万/m L改进为10万~50万/m L),开展奶牛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并早期普查金葡菌乳房炎感染牛,从而提高奶牛群的乳房健康度和乳品质量;同时应尽早开展隐性乳房炎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今后组建抗隐性乳房炎基础奶牛群体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拟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face protein A,SasA)编码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同源性,并结合蛋白结构组成研究Sas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试验前期从中国北方5个荷斯坦牛场无菌条件下分离纯化了73株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PCR扩增鉴定SasA基因并进行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SasA蛋白的丝氨酸富集片段1(serine-rich repeat region 1, SRR1)及非重复区域(non-repeat region, NRR)并进行蛋白纯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RR,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及SRR1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黏附性差异。为进一步在NRR中定位发挥主要黏附作用的片段,试验采用了长度不同的NRR片段与完整NRR片段做竞争性黏附处理。PCR扩增产物鉴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86.3%的牛源金葡菌菌株含SasA基因且序列一致性超过95%。相较于SRR1和BSA,NRR对细胞具有更强的黏附性。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NRR1-2片段(230—540 aa)对NRR抑制作用最明显。综上表明,SasA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具有普遍性,该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SasA蛋白中,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起主要黏附作用的为NRR1-2片段,大致定位在其结构域的230—540位氨基酸。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该区域结合的受体中可能存在SasA作为黏附素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互作的位点。  相似文献   
9.
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引分析等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90—2020年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所收录的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领域共1 026条科技文献,统计了这些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和年度发文量等,绘制了该领域共被引文献与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重点通过高被引文献和高频关键词,透视了国际上该领域整体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解读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此外,本文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了国内在相关领域进行的研究,共检索到52篇文献,对国内在热应激遗传机制领域进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关键词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氧化应激和繁殖性能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从对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关注逐渐深入到对耐热多态的挖掘和对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在热应激基因表达过程中,表观修饰和miRNA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两种调控方式。在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领域,本文有助于我国研究人员宏观地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知识结构,快速定位首要关注点和重点文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择SUMO类基因(SUMO1、SUMO2、SUMO3、UBC9)与CD4基因作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侵染机体的相关候选基因,以期筛选出BVDV感染牛与未感染牛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抗BVDV犊牛分子标记的发掘提供依据。采集42头中国荷斯坦犊牛(2月龄以内)的血样,通过特异性巢式PCR及测序方法检测犊牛是否感染BVDV;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候选基因在BVDV感染牛与未感染牛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42头犊牛中有13头感染BVDV-1型病毒,阳性感染率为30.9%;运用DNAMAN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发现13段由扩增得到的BVDV-1病毒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相似性达到95.80%;候选基因中SUMO1、SUMO2和SUMO3的表达量在BVDV-1感染牛及未感染牛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感染牛呈显著性下调。但UBC9与CD4基因在两组间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本次试验从样品中仅检测出了BVDV-1型病毒,而没有检测出BVDV-2型病毒,这符合我国BVDV的流行趋势;BVDV-1侵染机体的过程可能与机体SUMO化存在关系,SUMO1、SUMO2和SUMO3可作为与BVDV感染有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