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自然组(含凋落物)和去凋组(不含凋落物)土壤呼吸、5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监测,研究地表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两种林分内分别设置20m×20m样地,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观测点,于2015年6月到2016年5月使用LI-8100系统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自然组油松林和沙棘林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及日动态均表现为单峰型变化曲线,沙棘土壤呼吸年均值[2.10μmol/(m~2·s)]显著高于油松[1.56μmol/(m~2·s),p0.05];去除凋落物后,两种林分土壤呼吸与自然组具有相似的季节及日动态特征,但土壤呼吸年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沙棘林自然组土壤呼吸年均值显著高于去凋组[1.58μmol/(m~2·s),p0.05],凋落物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15.81%;油松林自然组与去凋组土壤呼吸年均值差异不显著,凋落物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仅为1.61%。(3)自然组和去凋组中油松、沙棘林土壤呼吸与温度均存在显著指数关系(p0.05),与含水量则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两组处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呼吸的单独解释量均较低(0.05%~37.82%),土壤呼吸主要受到温度和含水量共同作用的影响(8.01%~66.44%)。地表凋落物显著提高了沙棘林土壤呼吸的Q10和土壤呼吸量,但仅显著提高了油松林的Q10,对土壤呼吸量并未显著增加。油松林作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的造林树种更有利于该地区林地碳汇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4个施肥处理:复合肥+硼锌铁镁钙水溶肥(F1)、复合肥+氨基酸水溶肥(F2)、复合肥+生多素水溶肥(F3)、单施复合肥(F4),以单施复合肥(F4)为对照,研究在复合肥配施不同水溶肥处理的条件下,茉莉植株生长、茉莉花产量及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复合肥配施不同水溶肥条件下,茉莉花植株生长比单...  相似文献   
3.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呼吸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及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分别观测二者的土壤呼吸(Rs)、5 cm土壤温度(T)和水分(W),分析2种人工林Rs的动态特征及其对T和W的响应.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油松、沙棘人工林Rs夏季(6-8月)最高(2.31和2.89 μmolCO2/m2·s),冬季(12-2月)最低(0.60和0.65μmolCO2/m2·s),年均值分别为1.51和1.92 μmolCO2/m2·s,年呼吸总量分别为18.90和22.81tCO2/hm2·a,冬季呼吸量占年呼吸总量比例分别为14.67%和12.65%;日尺度最高值出现在10:00-16: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2)季节尺度2种林分Rs与T均呈显著指数关系(P<0.01),与W则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且沙棘林全年尺度土壤呼吸Q10值(1.40)显著高于油松林(1.34,P<0.01).3)日尺度上,油松、沙棘人工林W分别大于13%和12%时,T对Rs的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因此,在充分考虑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影响的同时,加强冬季土壤呼吸的观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碳循环估算模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化肥减量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肥对油麦菜生长、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试验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4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T1)、减量20%化肥+氨基酸生物有机肥(T2)、减量20%化肥+鸡粪(含花生枯腐植酸)(T3)、减量20%化肥+炭基肥(T4),其中以单施化肥(T1)为对照。结果表明:(1)T2处理对油麦菜的增产效果最好,较T1可显著增产55.10%,同时其长势也最好,其叶片长达40.03 cm、叶宽为5.10 cm,单株叶片数有21片及SPAD值为29.34,在各施肥处理中均表现最优,此外,T2的安全性最好,亚硝酸盐含量较T1显著降低了50.24%;(2)T3处理对改善土壤结构及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最好,可降低土壤容重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增加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1提高了10.67%,但平均隶属度结果显示T2的隶属度值最高。因此,从油麦菜增产提质和土壤改良这2个方面综合考虑,建议油麦菜种植采用化肥减量配施氨基酸生物有机肥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