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黄河流域(片)国家级防治区中部分县级行政区2020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及对应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建立了不同县级行政区县域面积、各侵蚀强度等级面积与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推算不同区域的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临界土壤侵蚀模数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根据建立的拟合关系,推算出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多沙区土壤流失量,1990—2019年黄土高原多沙区累积保土量为213.44亿t。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地利用、NDVI、水土流失等数据,定量分析晋陕蒙接壤地区1990—2020年生态环境及水土流失的变化,旨在为该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晋陕蒙接壤地区在199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7.16%,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22.85%,其他用地面积减少了18.87%;30年来NDVI 5年均值增加了1.11倍,增幅最大的是神木市,最小的是托克托县;与1999年相比,2020年晋陕蒙接壤地区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减幅达到47.22%;沙漠生态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对晋陕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有较大影响,城市发展、矿产资源开发、配套设施建设对该区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但相关监管力度的不断提升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3.
以大波斯菊种子水提物为基础,研究其对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进而探讨其在治疗糖尿病模型小鼠方面的药用价值。将60只8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第2组~第5组采用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造成Ⅰ型糖尿病模型。5组小鼠按基础日粮饲喂的同时,其中第2组为模型组,每日每只小鼠分别灌服生理盐水0.2mL;第3组~第5组为大波斯菊水提物低、中、高浓度组,每日分别灌服不同浓度(0.5、1.0、2.0g/mL)的大波斯菊种子水提物0.2mL,连续给药30d。期间每日测量各组小鼠体重,在饲喂30d后,处死小鼠,记录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并进行组织学观察。肝脏病理学显示,高剂量试验组小鼠肝脏指数低于模型组和低浓度组,差异显著(P0.05);糖尿病模型组小鼠的肝脏有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组织结构改变。不同浓度大波斯菊种子水提物可使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肝脏指数降低,能抑制糖尿病小鼠肝脏肿大,并可减轻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进而起到调节糖尿病肝脏糖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基于2010,2015年的2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图像解译提取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2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2010—2015年,耕地、居民地及工矿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草地等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沙地、裸地等用地面积减少。[结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5.
6.
晋陕蒙接壤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人为扰动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属于黄河多沙粗沙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和监督管理,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了双下降,生态环境得到好转。新时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晋陕蒙接壤地区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监管,提升监测能力,推动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晋陕蒙砒砂岩区十大孔兑沙棘种植抗旱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沙棘是治理砒砂岩区严重水土流失最为有效的途径,十大孔兑沙棘生态减沙工程大面积实施时正是春旱季节,种植与春旱矛盾凸显,严重影响到种植质量和成活率。为此,提出分类整地,选择沟道、河滩地,采取蘸泥浆、坐水栽植,使用抗旱保水剂、生根剂,以及专用工具,去头埋头种植,冷藏苗木反季节造林等措施,以提高栽植成活率,达到沙棘生态减沙工程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选择日本和牛与蒙古牛杂交产生杂交牛F1代,与纯种蒙古牛子代以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方式进行试验比较,分析和牛与蒙古牛杂交F1代与纯种蒙古牛子代的初生重、日增重效果及抗病性能。通过对21头蒙古牛子代和18头杂交牛F1代出生时的体重、3个月和6个月犊牛期的日增重的测定,以及6月龄前犊牛支气管炎和下痢发病的记录,可知杂交F1牛的出生重无论公母牛都比纯种的高;杂交牛F1代公母犊日增重均比同月龄纯种蒙古子代公母犊高,并且差异显著,杂交优势明显;6月龄前试验组杂交牛F1代支气管肺炎发病率和下痢发病率为11.11%和27.78%,与纯种蒙古子代相比差异不显著,杂交代的抗病性能与蒙古牛抗病性能相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