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级串联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研究如何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农村建立能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且建设成本低、运行维护简单的人工湿地系统,该文通过在桂林市青狮潭灌区构建了多级串联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分析了不同子系统的水质净化效果及相关检测指标浓度的沿程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湿地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效率总体呈现出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同时湿地的表面积越大,其对氮磷的去除率越高。研究还发现,该湿地系统对高浓度进水具有快速、稳定的去除效果,而对低浓度进水的营养盐去除则表现得较为平缓和持久。通过对湿地系统沿程氮磷浓度衰减的拟合及回归分析,建立了与湿地系统进口浓度有关的TN、NH4+-N和TP浓度的沿程衰减模型,相关分析表明其最佳的拟合模型均为指数衰减模型。该湿地系统在整个试验时期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净化效果,有效地减轻了农村生活污水对外界水环境的破坏,指数衰减模型的建立也为后续湿地设计及排水水质预测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方低山丘陵区稻田氮磷排放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典型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稻种植区浙江省永康市姚塘村,选取封闭性较好且逐级嵌套的5个尺度,于2013年7月-10月水稻生育期监测各尺度试区进出口水量,并采集排水水样进行氮磷浓度化验以研究稻田氮磷排放负荷随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稻田氮、磷素排放负荷随着尺度的增大先增加而后降低,即存在尺度效应。总氮、总磷、铵态氮、硝态氮的排放负荷从田间尺度到支沟尺度分别下降了70.8%、69.4%、46.7%、79.1%。氮磷排放负荷产生尺度效应的原因是排水的重复利用及氮磷在向下游迁移过程中在各级排水沟或塘堰中被净化。因此,对于农田氮磷排放对下游水体污染的评价应考虑其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3.
西藏青稞灌溉定额的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藏地区灌溉定额等试验数据有限,因此,基于少量实测数据,计算分析作物净灌溉定额及其空间变化规律,扩展有限数据的使用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拉萨站实测的青稞作物系数,采用FAO提出的作物系数修正方法,得到西藏4个农业分区中代表站的青稞作物系数值。基于青稞种植区共28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及4个分区的青稞作物系数及土壤水分参数等资料,采用土壤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得到28个站的青稞灌溉定额长系列值。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西藏青稞不同水文年型灌溉定额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等值线图,分析了青稞灌溉定额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西北到东南,青稞灌溉定额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其等值线总体呈带状分布特点,并且等值线与经线趋于平行。青稞灌溉定额随着降雨量增加而降低,随气温及ET0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缓释肥在水稻间歇灌模式下的适宜性,在2019年开展了间歇灌、淹灌不同施肥处理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分析了不同生育期水稻的株高、叶绿素SPAD值、分蘖数、产量及黄熟期干物质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淹灌缓释肥处理对株高的促进作用最强,黄熟期达117.5 cm,比最弱的间歇灌缓释肥处理高4.7 cm,不同水肥处理SPAD值各个生育期相差均在3.8以内,淹灌缓释肥处理对分蘖的促进效果最好,分蘖后期至拔节期之间最大达20.4个,在黄熟期为15.3个;间歇灌缓释肥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0 505 kg/hm~2,其次是淹灌缓释肥处理,为10 386 kg/hm~2,淹灌传统肥处理最低,仅为9 679 kg/hm~2。淹灌缓释肥处理的黄熟期干物质总量最高,13 945.2 kg/hm~2,比最低的间歇灌传统肥处理高出33.6%。缓释肥条件下,间歇灌是更为适宜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基尼系数法、Hurst系数法从年际降雨序列和年内降雨序列两方面分析四湖流域降雨的变异性,探究变化环境下四湖流域降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湖流域的年际降雨序列为无变异,但大部分地区的年内降雨基尼系数序列呈现出一定的变异性,其中荆州、潜江站为中变异,洪湖站为弱变异,监利站无变异,年内降雨分配不均匀主要体现在4-8月的降雨量较大,且12月和1月降雨量较少.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对稻田土壤氮磷肥力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了不同水肥调控模式下稻田土壤氮磷肥力影响试验,分析了2种灌溉方式、3种施氮方式互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氮、磷含量的变化及其显著性测验(a=0.05)。结果表明,间歇灌溉能较好维持稻田耕作上层(0~20cm)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对耕作下层(20~40cm)土壤全氮、全磷的维持和促进较差;淹灌对稻田下层(...  相似文献   
7.
水稻水肥调控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为揭示间歇灌溉模式下不同缓释肥施肥水平对水稻生产影响,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为研究区域,以水稻品种荃早优丝苗为试验材料,于2019年6-9月开展了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两种灌溉模式以及传统肥N1和缓释肥N2不同施肥水平[F(0.5)、F(0.75)、F(1)、F(1.25)、F(1.5)]互作条件下的水稻种植桶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株高、叶绿素SPAD终值的影响不显著,但在缓释肥条件下,植株株高、叶绿素SPAD值整体上在一定范围与施肥水平呈正相关,间歇灌溉模式下,N2F(1.5)处理与N2F(1)、N2F(0.75)处理差异显著,N2F(1.5)水平比N2F(1)、N2F(0.75)分别显著高出71%、91%。不同水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淹灌缓释肥W1N2F(1)处理产量最高可达18 170.29 kg/hm2,间歇灌溉传统肥W2N1F(1)处理次之,为17 826.86 kg/hm2。不同缓释肥施肥水平下淹灌模式产量比间歇灌溉平均高6.43%。传统肥条件下,间歇灌溉比淹灌产量高3.7%,缓释肥施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水稻种植施用缓释肥时,淹水灌溉模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方式下缓释肥施用对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下施用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为研究区域,设置“移栽+常规肥”(F1N1)、“移栽+缓释肥”(F1N2)、“直播+常规肥”(F2N1)和“直播+缓释肥”(F2N2)4个处理,以水稻品种钻两优超占为试验材料开展小区试验。结果表明,F1N2处理对水稻株高促进作用最强,黄熟期可达127.6 cm,比F2N1处理高15.6 cm,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N2处理对水稻分蘖促进作用极显著,每丛最多可达28.6个,而F2N2仅为11.7个;F1N2处理水稻产量为7 536 kg/hm2,比F2N2处理高13.3%,比F1N1、F2N1处理产量分别高出21.2%和28.2%。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研究不同塘堰湿地与稻田面积比β以及湿地水滞留时间对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针对以白莲为湿地植物的塘堰开展了原位试验.试验以TN,NH+4-N,NO-3-N,TP去除率为判别指标,结果表明,白莲塘堰湿地对稻田排水中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排水进入湿地后的前3~4 d,各项指标随水滞留时间的延长上升较快,之后并没有随水滞留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即湿地最佳水滞留时间为3 d.不同β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在白莲成苗期和花果期明显好于成藕期.以成苗期和花果期去除率为辨别标准,不同β湿地对TN,NH+4-N,NO-3-N的去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D1,SD2,SD3,其中SD1与SD2之间差异不大,但均显著大于SD3.不同β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经济及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率,最佳β为SD2湿地的1∶6.SD2湿地成苗期和花果期第3天对TN,NH+4-N,NO-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5%,71.7%,55.6%,6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