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探析农牧交错带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之间的空间关联,为该区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运用熵权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桑干河流域(山西段)14个县(区)2010,2015和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1)2010—2020年间桑干河流域(山西段)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居民福祉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区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中部和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居民福祉水平的高值区则分布在沿桑干河主干道的西南—东北方向上。(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模式有:高服务高福祉、高服务低福祉、高服务中福祉、低服务高福祉、低服务中福祉、低服务低福祉、中服务高福祉、中服务中福祉。2010—2020年间桑干河流域(山西段)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模式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方向上。(3)桑干河流域(山西段)宜通过积极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及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途径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结论] 2010—2020年间桑干河...  相似文献   
2.
研究大型露天煤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碳、氮组分特征,为深入理解露天煤矿高压实复垦土壤碳、氮固持过程及复垦土壤成土过程提供依据。以黄土区典型露天煤矿—平朔露天煤矿的复垦24a的刺槐-油松混交林(RP)、刺槐纯林(RM)、白杆-青杆-沙棘混交林(PPH)、沙棘纯林(HM)4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样地及未复垦样地(UR)、原地貌样地(UD)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碳、氮组分特征。结果表明:1)经过24a演替,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提高,但各样地间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显著。2)同UR样地相比,RP、RM和PPH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594.03%、158.66%、99.25%;RP和PPH样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则分别提高174.68%、209.34%;RP和HM样地的水溶性碳分别提高110.13%、82.99%;RP、RM样地的易氧化碳含量则分别为UR样地的35.55倍和7倍。3)与UR样地相比,RP、RM、PPH、HM样地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413.24%、250.00%、100%和82.35%;RP、PPH、HM样地的水溶性氮含量分别提高206.33%、153.02%、99.95%;PPH样地的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368.07%。4)复垦土壤碳、氮组分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与全钾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复垦显著提高了土壤碳、氮组分含量,尤以刺槐-油松混交林效果较好,但复垦24a后,矿区土壤可能存在钾限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矿区土地复垦中,由于机械碾压导致复垦土壤呈现高压实状态,复垦土壤的有机质则因机械扰动而矿化。探究复垦土壤团聚体与有机质恢复机理,可为深入理解露天煤矿高压实复垦土壤质量演替规律提供依据。以平朔露天煤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刺槐纯林不同复垦年限(0、3、12、14、17、25、28、32 a)土壤及周边未扰动土壤(CK)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2 000 μm、>250~2 000 μm、53~250 μm、<53 μm)及团聚体碳(C)、氮(N)以及13C和15N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1)土地复垦中机械碾压破坏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但随着复垦时间增加,32 a样地>250~2 000 μm团聚体的比例较0 a提高737.02%,而53~250 μm团聚体比例则降低19.25%;团聚体稳定性随着复垦时间而增加,表现为32 a样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较0 a提高133%。2)各粒径团聚体C、N及C/N均随着复垦时间增加而增加,>2 000和>250~2 000 μm团聚体C和N在土壤总C和N中占主导地位。>2 000和>250~2 000 μm团聚体C/N整体上高于53~250 μm团聚体。3)各样地土壤δ13C变化范围为?15.14‰~?26.40‰;δ15N的变化范围为1.13‰~10.87‰。>2 000、>250~2 000和<53 μm团聚体的δ13C值及>2 000 μm团聚体的δ15N值随复垦年限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与>2000 μm和>250~2 000 μm团聚体相比,53~250和<53 μm团聚体中13C显著富集(P<0.05),这表明复垦土壤熟化过程中,土壤C从大粒径团聚体向小粒径周转。4)>2 000与>250~2 000 μm团聚体中,新C占土壤总C的比例为>80%,且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53 μm团聚体中,新C的比例在复垦14~17 a间显著增加,此后则变化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复垦中机械碾压增加了小粒径团聚体的比例,降低了团聚体稳定性,而随着复垦时间增加,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C、N的恢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