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电子鼻的花生有害霉菌种类识别及侵染程度定量检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花生霉变传统分析方法操作繁琐、时效性差等不足,该研究拟利用电子鼻气体传感技术建立起花生有害霉菌污染的快速检测方法。辐射灭菌花生籽粒分别接种5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黄曲霉3.17、黄曲霉3.395 0、寄生曲霉3.395、寄生曲霉3.012 4和赭曲霉3.648 6),并于26℃、80%相对湿度条件下储藏9 d至严重霉变。利用电子鼻气体传感器获取不同储藏时期(0、3、6、9 d)花生样品的整体挥发性气味信息。最后,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电子鼻传感器响应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了花生中有害霉菌污染程度的定性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可成功区分不同霉菌侵染程度的花生样品,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模型对样品不同储藏天数判别的准确率均达到或接近100%。花生中菌落总数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和预测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达到0.814 5和0.244 0 lg(CFU/g)。结果表明,应用电子鼻技术快速检测储藏期间花生霉变状况具有一定可行性,可为利用气味信息实现粮食霉菌污染的在线监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可测量稻谷玻璃化转变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简述了稻谷在干燥缓苏过程中影响玻璃化转变的主要因素:温度梯度和水分梯度。在不同的水分梯度稻谷各部位发生玻璃化转变的情况不同,稻谷表面含水量较低,易发生玻璃化转变;而稻谷内部则处于橡胶态,从而产生不同的内应力使稻谷产生裂纹,降低整精米率(HRY)。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培养卓越食品工程师角度出发,分析和阐述了国内高校食品类专业《食品工程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不够重视、相关师资和设备缺乏和建设难度大等问题;并从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内容和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手段上来解决目前存在问题,为食品工程类专业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国标方法和低场核磁仪器分别检测3种储藏年份和2个品种籼稻的含水量、粗脂肪含量、直链淀粉、发芽率等理化指标和横向弛豫曲线,简单分析弛豫曲线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将理化指标和核磁数据进行关联.结果表明,稻谷的横向弛豫强度衰减速度很快,弛豫时间段0~300ms为区分稻谷样品的重要特征信号区域;回归模型结果初步表明使用低场核磁能够较好地预测稻谷储藏指标,如含水量、脂肪含量、直链淀粉和发芽率等.  相似文献   
5.
水稻生长过程中籽粒水分状态和横向弛豫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观察水稻抽穗到成熟过程中籽粒水分状态的变化,探讨淀粉、蛋白质的积累效应对前者的影响,为水稻品质形成规律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抽穗后63 d内的"越光"有机稻间隔采样,测定籽粒的百粒重、硬度、水分含量、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比较水稻在抽穗后不同生长时期的整体品质变化,通过LF-NMR测定的横向弛豫参数定性和定量地分析籽粒中的水分动态,探讨水稻品质形成过程与水分状态的相关联系。【结果】在抽穗后7—14 d百粒重和淀粉含量增长速率最快,两者表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硬度分别与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分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分含量在抽穗后7—56 d从57.16%呈指数型下降到22.39%。淀粉含量在抽穗后42 d内呈"S"型曲线增长至50.47 g/100 g湿基。蛋白质含量在抽穗后7—49 d线性地增长至峰值6.56 g/100 g湿基。总体而言,水稻籽粒在抽穗后49 d左右整体品质已经形成。LF-NMR反演图谱表明在抽穗后7 d内籽粒部分水分往高自由度方向移动。抽穗后7—21 d,反演曲线整体向左迁移,表征流动性最弱"结合水"的T2b峰出现,表征束缚水的T_(22)峰发生峰的分化现象。4种横向弛豫时间T_(2b)、T_(21)、T_(22)和T_(23)随生长时期而减小,水稻籽粒中的整体氢质子自由度在逐渐降低。抽穗后21 d左右,"结合水"的峰比例超过束缚水和自由水的峰比例总和。籽粒内的水分含量和横向弛豫参数(T_(2b)、T_(21)、T_(22)、T_(23)、A_(2b)、A_(22)和A_(23))都随生长时期极显著地变化(P0.01),而且淀粉和蛋白质积累与前者变化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尤其是淀粉充实胚乳细胞,水分子被淀粉颗粒包围或与其中的亲水基团氢键作用,使得整体水分状态向"结合水"的方向迁移。基于对横向弛豫信号的主成分分析,发现抽穗后42 d内不同生长时期的籽粒水分状态差异显著,42 d后整体趋于稳定。【结论】水稻灌浆期间,籽粒内部水分状态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积累显著相关;"结合水"的比例逐渐上升,束缚水和自由水的比例显著下降;利用LF-NMR技术可以有效分析抽穗后不同生长时期籽粒的整体水分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设置三种氮气浓度(78.8%、83.0%和88.0%)和五种温度(19.9℃、25.0℃、29.3℃、34.7℃和39.8℃)的实验组合,在13.3%水分的稻谷上对锈赤扁谷盗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获得了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讨论了氮气及温度对发育历期、发育速率等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了发育历期、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食品水分吸附解吸理论,检测粳稻裂纹与水分含量,探讨籽粒裂纹的发展变化原因,总结粳稻裂纹的发展规律.[方法]以'软玉'淮稻5号'和'南粳5055'3种粳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检测粳稻籽粒的裂纹粒及裂纹程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南粳5055'籽粒裂纹断裂面的微观结构;使用LF-NMR技术检测粳稻籽粒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软X射线成像的储粮害虫米象生长阶段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准确检测单粒小麦内部是否感染米象(Sitophilus oryzae),利用软X射线成像检测技术对感染不同生长阶段米象的小麦颗粒进行成像,试图通过图像分析来确定小麦内部米象的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生长阶段,并利用随机重复来评价结果可靠性。通过对被感染米象虫卵不同天数小麦的图像分析发现,图像灰度分布直方图随感染天数变化明显,低灰度值区域(灰度值为10~102)的灰度区域像素点随感染天数增加而减少,中灰度(灰度值为103~162)和高灰度区域(灰度值为163~232)则随感染天数增加而增多。使用包括图像灰度分布和纹理特征等47个特征值,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与二次判别分析(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QDA)建立判别模型,并通过多次随机重复抽样(1 000次)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95% 置信区间下,在感染与未感染小麦的分类判别中,LDA的判别准确率都在76%以上,除幼虫外生长阶段判别正确率达到95%以上;而QDA的平均判别准确率较低且判别误差也相对较高。因此,该研究使用基于随机重复的LDA判别小麦是否受到米象感染和区分不同生长阶段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用低场核磁研究烫漂对甜玉米水分布和状态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该文旨在用低场核磁(NMR)及其成像技术(MRI)研究甜玉米粒中的水分布和水状态,为探讨烫漂后甜玉米失重和热特性参数变化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通过T2加权成像技术,观察到烫漂后的甜玉米粒出现新的水信号分布区;通过研究烫漂时间和温度对甜玉米粒横向弛豫信号的影响,发现弛豫时间为450~750 ms和50~70 ms的结合水的百分比例明显变化,并具有一定规律,这种变化是由于淀粉糊化造成的。研究表明,烫漂改变了甜玉米中水的分布和结合状态;低场核磁技术揭示了甜玉米水状态的变化规律,为食品加工过程中物性参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稻米仓储害虫的微波致死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米象和锯谷盗为对象,研究微波作用对稻米害虫的致死作用,探索适宜的微波杀虫条件.结果表明微波条件对米象和锯谷盗成虫和虫卵致死率有极显著影响,对虫卵致死率的影响较成虫显著.在微波参数中,对米象致死率的影响以能量密度最大,其次是时间和能耗.在相同微波处理条件下,虫卵致死率大于成虫致死率.在较高能量密度下,米象致死的能耗较高,100%致死的能耗为6.0×10-5kW·h/g以上.在较低能量密度下,米象100%致死的能耗为3.0×10-5kW·h/g以上.较低能量密度和稍长时间的微波处理有利于害虫的杀灭,且能耗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