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梁发超  刘黎明  双文元  邹利林 《土壤》2015,47(1):142-147
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宜性研究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景观规划和土地整治的基础。本文在界定农业景观内涵和提取出农业生产景观类型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栅格技术与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宜性评价,将湖南省金井镇农业生产景观类型划分为高度适宜类、中度适宜类和低度适宜3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金井镇农业生产景观划分为粮菜生产区、经济园林生产区、农业生产限制区,进而提出其相应的发展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为区域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和农业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避免乡村旅游开发引起乡村特色消失和生态风险加剧等负面影响,该文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福建省晋江市紫星村"自然?文化"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以此为约束条件对旅游用地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将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4类生态功能区,各区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其差异化的用地特征。自然旅游用地规划以维持原有景观不变为主,对景观进行修复为辅的原则布局在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内,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法将金溪北部片区规划为农事活动体验区,农科所片区规划为农业生态观光区,紫溪水库、金溪规划为水域观光游览区。文化观光旅游用地和休闲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变和景观修复为原则,主要布局在核心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内;而农业科教旅游用地布局规划在人类活动区内,结合实地调研选址在下溪园北侧新建生态农业展览馆。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以景观发生变化为原则,主要布局在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采用GIS核密度和空间叠加分析法划定顶溪园西北部为游客中心,金星村为民宿、餐饮集中布局区。其他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发生变化为原则布局在人类活动区内。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布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技术和熵权理想点排序法构建基本农田决策模型,对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基本农田划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不应仅考虑耕地自然质量,还须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对耕地的占用;(2)依据14 857块耕地的贴近度大小对其入选基本农田的优先程度进行分区并排序:将贴近度的范围划分为最优区间(0.640 5,0.916 8],较优区间(0.526 6,0.640 5],一般区间(0.429 5,0.526 6],较差区间(0.330 2,0.429 5]和最差区间0.000 0,0.330 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2.60%,33.33%,29.90%,10.73%,13.45%,最优区间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滨海佛罗镇和尖峰镇;(3)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和优先度排序表明,约有13.45%的耕地综合质量较差,不适宜划为基本农田,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指标不合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是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核心问题,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对生态环境良好、物种丰富的地区尤其重要。该文应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模型建立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乐东县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模型,获得了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结果表明: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结果较2009年更合理,其中建设用地布局更加集中,北部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区内建设用地大部分转变为林地,滨海地区在发展旅游建设的同时海岸带生态资源得到保护;耕地元胞单元增加,且增加部分主要分布在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一般区。预测结果突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乐东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污染物影子价格及污染成本估算是制定农业污染减排政策的基础性工作。该研究以1978-2017年中国农业部门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单元,利用二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收益函数的对偶关系估算了农业污染物的影子价格,并测算了农业生产的污染成本。研究发现:1978-2017年,中国农业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子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26.8%、35.9%、59.7%,并大致经历了自由发展、改革推动、市场调控与政策激励4个阶段。由于受自然资源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农业污染物的影子价格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东北地区TN的影子价格最低,西南地区TN和TP的影子价格最高而COD的影子价格最低,华东地区TP的影子价格最低而COD的影子价格最高。中国农业生产年均污染成本为760.6亿元,占全国年均农业总产值的10.8%,尤其是宁夏、贵州、河北、山东的污染成本占各省年均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于14%,表明农业污染成本巨大。中国农业污染物影子价格的长期演变趋势及其污染成本分析表明,农业政策的制定应避免掉入"逐利政策"陷阱,并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与探索农业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西藏农田土地平整工程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指导西藏农田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的规范开展,根据西藏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类型、农业耕作制度、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等特性,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对西藏已规划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对有关西藏耕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消化和吸收,进而提出适合西藏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的耕作田块修筑标准、土壤改良措施和工程量测算方法。该研究对西藏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成本控制和规范开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引导度假区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场所,而学术界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却缺少必要的学术跟进。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广泛认可的"生态-生产-生活"视角,解析了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的内涵,构建了旅游度假区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评价模型及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强度诊断经验模型,并选取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实证分析。理论上,将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区划分为无冲突区、轻度冲突区、中度冲突区、强烈冲突区、剧烈冲突区,并将冲突的控制级别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个层次。实证表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用地的空间集聚特征与面积构成差异显著,暗示着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着竞争与冲突。从潜在冲突识别的结果来看,不同类型冲突区的面积占比依次为17.76%、35.59%、22.37%、23.74%、0.55%。旅游度假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区的空间分布、表现形式及冲突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冲突治理策略也应有所区别,如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空间管制、品质提升、功能显化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耕地利用质量是区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耕地利用质量提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粮食安全保障。该研究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框架、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temporal data analysis, ESTDA)与障碍度模型揭示2005—2020年广东省县域耕地利用质量的时空特征及诊断其障碍因子。研究表明:1)2005—2020年广东省耕地利用质量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03%,说明区域耕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成效较好,并且耕地利用质量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山区、珠三角、东翼、西翼,而耕地利用质量指数增速从快到慢依次为珠三角、西翼、东翼、山区;2)珠三角、西翼与山区的部分县区耕地利用质量的空间结构波动较大,整体上耕地利用质量的空间结构具备较强的时空依赖性并兼具跃迁惰性与活性;3)人均农业产值、地形分布指数与地均农业产值是影响广东省耕地利用质量排名前3的障碍因子,充分表明资源禀赋依赖与社会经济结构是决定耕地利用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广东农业布局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该研究提出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充分发挥农业典型示范效应,遵循耕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差异以有序推进耕地“非粮化”治理,以及依托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探索承包地细碎化试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