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
分析气候变化对典型草原区干湿状况的影响,对于了解草原退化原因、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FAO推荐的彭曼一孟蒂斯方程,利用典型草原区1961—2008年25个地面气象站资料,通过计算潜在蒸发量、地表干燥度指数和水分盈亏量,分析了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年代际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它们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典型草原区牧草生长季干燥度指数均在2.0以上,水分亏缺量在400mm以上,属于地表干燥、水分亏缺状态。且整个牧草生长季4—9月,地表仍以干燥、水分亏缺为主。(2)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70年代水分亏缺多、干燥度大,属于气候相对干燥时期;80、90年代水分亏缺减少、干燥度降低;2001—2008年,水分亏缺量和干燥度指数逐渐增大,甚至达历史最大值,成为气候最为干燥时期,且变干倾向显著。(3)对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影响最显著的因子为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在0.8以上),其次为日照时数(相关系数在0.6以上),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地区农业干旱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内蒙古农区干旱预测的准确率,本文针对农区干旱的特点,提出了春旱和夏秋旱的标准。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得出前冬80cm地温的正负距平区域可预测来年春季干旱的程度;前冬160cm地温距平区域可预测来年夏秋季干旱趋势。同时指出夏季以前开始的ENSO年内蒙古中西部农区春季、夏秋季易出现中~大旱,但夏季以后开始的EN-SO年,夏秋季以轻旱~不旱为主;ENSO次年内蒙古农区夏秋季基本是轻旱或不旱年;而在太阳黑子数下降期,内蒙古农区夏秋季也以轻旱或不旱年居多。  相似文献   
3.
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量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雨养农业区乌兰察布盟地区为例,以历年减产率指标、减产率变异系数、减产率概率指标和综合风险指数指标等为评估标准,结合小网格资源推算的方法,分析了乌兰察布盟地区马铃薯单产的风险分布规律。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利用最优动态聚类的方法,给出马铃薯种植的风险区划。同时对影响马铃薯产量波动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认为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引起该地区马铃薯产量波动的主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技术在松嫩流域信息查询和面雨量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松嫩流域汛期降水特点,基于地理信息技术(GIS),充分考虑拔海高度、经度、纬度、坡度、坡向等地理因素与汛期降水的关系,建立了地理信息参数与汛期降水量的关系模型,将离散点的降水资料插值到网格点上,解决了降水资料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依托GIS空间查询分析功能和二次开发接口,进行松嫩水系、松嫩流域以及所处行政区域、松嫩流域站点等图层信息的查询服务,实现了松嫩流域面降水量预报的实时动态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分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地区46 a的气象和粮食产量以及社会经济等资料,运用Tharnthwaite Memorial和迈阿密气候资源生产潜力计算模型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评估了目前和未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对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和承载能力的影响,得出:(1)内蒙古地区温度生产潜力的利用率为24%,降水生产潜力利用率略有增加,为47%,多年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为45%,表明内蒙古地区植物实际的生产力远未达到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约有50%多的潜力可以开发。(2)目前情况下,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承载力较高,但东西部地区气候资源差异较大。内蒙古东部偏南以及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承载能力最高,可承载6~7.6人/hm2;内蒙古广大牧区可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为4~5.9人/hm2;西部北部最低,不足4人/hm2,其中阿拉善盟地区不到1人/hm2。(3)随着未来30~50 a内蒙古地区气温升高2℃、降水增加6%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各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不均匀性,气候资源生产潜力波动性较大,承载能力地区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乌兰察布盟地区马铃薯优良品种气候区划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针对马铃薯主产区不同品种对光、热、水资源的不同需求,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对马铃薯生长起关键作用的因子,参照马铃薯品种特性,给出不同适宜区域的区划指标。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小网格资源推算方法,将区划指标所涉及到的气象因子插值到3″×3″网格点上,解决了气象资料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同时进行了马铃薯不同品种空间适宜种植区域的区划与细化。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分布特征及对农业影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4~200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收集到的同时段极端气候事件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为基本资料,基于线性趋势分析、回归分析、贝叶斯分类判别预测等方法以及灾害学理论,分析与气温和降水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可以看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出现频率和灾害损失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蒙古地区农业生产干旱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定量分析评估了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及损失的大小.模型经过实际检验,与实况基本相符.同时预估了干旱灾害发生时,作物种植的最优方案及经济效益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以巴林左旗、察右中旗为例,详细分析了典型农牧交错区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及灾情。指出该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不稳定的气候系统以及农牧业经济文化落后、投入不足、抗灾力不强等是孕灾环境的总体特征;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和白灾等气象灾害是农牧业的主要致灾因子。进而分析了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和白灾发生的规律。同时通过对气候变化与致灾因子相互关系分析,得出随着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态势,尤其是干旱和白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