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长期不施磷与施磷黑土对外源磷的吸附–解吸特征,为黑土区磷素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供试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始于1990年。2018年选择其中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有机肥(NPK+M) 4个处理小区,采集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采用恒温平衡法测定了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并由此计算得到磷最大吸附量(Qm)、吸附亲和力常数(KQ)、最大缓冲容量(MBC)、磷吸附饱和度(DPS)、最大解吸量(Dm)和解吸率(Dr)。  【结果】  随着平衡溶液中磷浓度的增加,磷的吸附量与解吸量均呈先快速增加后逐渐趋于平衡的过程。与不施磷处理(CK和NK)土壤相比,施磷处理(NPK、NPK+M)减少了磷的吸附量,增加了磷的解吸量。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在0—60 cm剖面上的Qm和MBC值分别降低了4.94%~63.46%和15.90%~75.18%,Dr值增加了8.52%~474.0%,以NPK+M处理变化量最大。施磷处理比不施磷处理在0—60 cm土壤剖面上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34.40%~145.5%和12.77%~50.07%,游离态铁铝氧化物(Fed+Ald)含量降低了5.14%~11.35%。冗余分析表明,不施磷处理土壤的有机质、Fed+Ald和全磷,以及施磷处理中的Fed+Ald、络合态铁铝氧化物(Fep+Alp)、pH和有机质是影响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的主要土壤因子,分别解释了不施磷和施磷处理全部变异的77.59%和90.62%。土壤有效磷(Olsen-P)与磷吸附饱和度(DPS)相关关系表明,所研究的黑土DPS环境界限值为8%左右,NPK+M处理中3个土层的DPSM-P值(由Mehlich-3 浸提的磷、铁和铝计算)为7.77%~25.96%,DPSO-P值(由Olsen-P和Qm计算)为17.24%~24.75%,均高于此环境界限值,具有磷素流失的风险。  【结论】  长期施磷降低了黑土对外源磷的吸附量,增加了磷解吸量。长期不施磷肥,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主要受有机质、游离态铁铝氧化物的影响。而长期施肥,特别是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处理,土壤中游离态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有机质及pH是影响磷吸附解吸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土壤有效磷(Olsen P)的农学阈值及环境阈值是土壤磷素管理的重要依据,但不同阈值区间磷形态学特征尚不明确。研究黑土有效磷不同阈值区间的磷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土壤磷的转化过程,为优化有效磷管理和提高磷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吉林公主岭市9个有效磷含量不同(11、21、31、40、57、69、128、331、490 mg·kg-1)的农田耕层(0—20 cm)土壤,利用TIESSEN-Moir修正的HEDLEY磷分级法,对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进行分级,并分析其与土壤有机质(SOM)、C/P、铁铝氧化物等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明确土壤有效磷不同阈值区间的磷形态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 黑土磷库以无机磷为主,占比为71.25%—96.19%,有机磷占比较小,约为3.81%—28.75%。有效磷水平低于农学阈值(7.4—13 mg·kg-1)时,活性态磷(LP)占比最小(19.89%);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51.0—56.4 mg·kg-1)时,中活性态磷(ML-P)和稳定态磷(OP)占比接近,分别为36.03%和35.49%,均高于LP占比(28.48%);有效磷水平高于环境阈值时,LP占比最高(42.86%)。有效磷水平高于环境阈值时,土壤的LP、ML-P的含量显著高于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的土壤,树脂磷(Resin-P)是环境阈值前后区间变幅最大的磷形态。PAC、M3-Al、游离态铝(Ald)、络合态铁铝(Fep、Alp)、非晶质态铁铝(Feo、Alo)随有效磷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P随有效磷水平增加而显著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时,SOM和活性较高的无机态磷(Resin-P、NaHCO3-Pi、NaOH-P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磷水平高于环境阈值时,Fep+Alp与无机态磷(Resin-P、NaHCO3-Pi、NaOH-Pi、D.HCl-Pi、C.HCl-P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时,SOM和M3-Fe是影响黑土磷形态变化的关键因子,分别解释了全部变异的50.2%和24.1%;有效磷水平高于环境阈值时,Fep+Alp是造成磷形态差异的关键因子,解释了全部变异的68.1%。【结论】 活性态磷在有效磷水平低于农学阈值时占比最小,在有效磷水平超过环境阈值时,其占比最大,Resin-P是在环境阈值前后区间变幅最大的磷形态。SOM和M3-Fe是土壤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Fep+Alp是高于环境阈值土壤影响磷形态变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现有常规测定方法批量测定土壤水溶性盐总量时存在浸提液用水质量不统一、浸提液获取慢、浸提液吸液量大、蒸干时间长导致测试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因此,探究基于质量法对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方法进行改进。  方法  试验利用不同盐分水平的土壤对现有常规土壤盐分含量测定方法中的浸提方式、浸提液用量及试验用水质量进行改进研究。  结果  在中度及以下盐化土壤条件下,将浸提方式由抽滤改为离心,并将离心参数设置为转速4000 r min?1,离心8 min即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度,提高测试效率;无论浸提液盐分含量高低,当浸提液的吸液量由50 ml或100 ml降为20 ml时均可保证盐分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有效缩短蒸干时间;蒸馏水可以替代去CO2的蒸馏水或超纯水作为土壤水溶性盐测定用水,既避免了进一步制水的时间消耗,又可以进一步降低测试成本。  结论  试验所得中度盐化及以下土壤含盐量测定方法可在保证改良方法合理性及应用效果条件下,从试验准确度、效率和成本等方面对现有方法进行了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5.
根系密集层以下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导致的土壤氮淋溶是活性氮损失的主要途径,然而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菜田土壤硝酸盐累积和淋溶的系统性影响尚不清楚。该文通过搜集整理2000-2021年间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分别以农民传统施氮量(TF)、单施化肥(CF)和不添加抑制剂(WI)为对照组,应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分析了减量施氮(RF)、有机无机配施(OF)和抑制剂调控(IF)三种主要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对菜田土壤硝酸盐累积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各自的对照相比,三种养分管理措施均可以有效降低0~100 cm土壤剖面的硝酸盐累积量及淋溶量。RF、OF和IF分别显著降低0~100、60~80和0~80 cm土层硝酸盐累积量;RF的氮淋溶阻控效应值为?4.301,硝酸盐淋溶量下降43.19%;OF的氮淋溶阻控效应值为?4.279,淋溶量下降36.79%,但有机氮肥替代率大于60%时阻控效应反而下降;对于IF来说,单施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以及二者同时配施对硝酸盐淋溶均具有显著的阻控效应,但以二者同时配施最好,效应值为?4.373,淋溶量下降37.12%。施氮量和水分投入量是影响菜田硝酸盐累积淋溶的两个主要因素,二者总的贡献度达43.2%~47.3%。综合分析表明:对于减氮施肥措施而言,水分、纯氮投入量分别为430.74 mm和646.53 kg/hm2左右时,减氮比例以30%~50%为宜;对于有机无机配施措施而言,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水分、纯氮投入量分别为360.28 mm和432.18 kg/hm2左右时,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以30%~60%为宜;抑制剂调控氮素转化则以脲酶/硝化抑制剂配合施用效果最佳。该研究可为蔬菜生产中制定适宜的养分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