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篇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据融合及其在农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长期以来,由于对数据融合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对于数据融合的理解、表达存在各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交流的顺利开展和应用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数据融合在遥感领域的长期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农情遥感监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该文详细介绍了数据融合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包括数据融合的定义、数据融合层次和融合方法;分析了当前数据融合在遥感尤其农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农情遥感监测的特点,展望数据融合在农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2020/2021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降水充沛、热量充足、光照适宜,干旱、湿渍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影响程度偏轻,冬小麦灌浆成熟期间以晴好天气为主,强降水、干热风影响偏轻,冬麦区气象条件好于上年度。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贵州等产区秋播期和春季阴雨寡照及冬季冻害较为突出,影响油菜适时播栽和产量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中下旬的强降水天气影响油菜适时收获和晾晒。  相似文献   
3.
利用MODIS遥感数据监测冬小麦种植面积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冬小麦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监测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1999年发射的TERRA卫星上携带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具有独特的光谱、时相和空间分辨率,为大范围的冬小麦种植面积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但中国耕地破碎,即使是250m分辨率的MODIS数据,采用传统的信息提取方法依然无法取得高的精度。因此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建立了基于TERRA/MODIS数据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体系结构。首先利用IKONOS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试验样区的地块图,用以指导野外采样工作;其次,在采样工作基础上,利用LANDSAT进行区域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最后利用2002年TERRA/MODIS时间序列数据的混合像元线性分解模型进行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监测结果与国家统计数据相比,相对误差为5.25%,精度能满足农情监测的需要。研究结果为中国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提供了一种业务化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2011/2012年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全国大部平均气温偏低,降水区域性差异较大。北方冬麦区大部初冬气温下降平稳,冬小麦抗寒锻炼充分,加之底墒良好,冬小麦安全越冬。北方牧区1-2月出现强降雪过程,部分地区遭受雪灾。南方大部初冬天气条件较好,土壤墒情适宜,利于油菜、冬小麦等作物生长和设施农业生产;1-2月低温阴雨(雪)天气偏多,导致蔬菜、瓜果产量和品质下降,油菜发育期偏晚,春茶上市时间推迟,部分地区出现渍害、冻害和寒害,但有效降水改变了2011年夏秋季降水持续偏少的状况,增加了湖库蓄水;云南中部和北部、四川南部出现轻至中旱,部分地区冬小麦、油菜、蚕豆等小春作物受旱严重。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的国外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趋势估计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国外重点产粮区的作物长势和产量增长趋势信息对于中国政府决策和制订合理的粮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地域的限制、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国外可获取的气象资料有限,气象模型和农学模型在国外估产方面尚存在不足,遥感以其便捷、快速、客观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地采用进行国外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估计。该文以美国玉米和印度水稻为例,探讨了基于1kmSPOT-VGT遥感资料进行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趋势估计的方法,并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经检验,利用该方法得到的长势状况及空间分布与实际基本一致,产量增长趋势预测准确率为100%;在作物生长旺盛季节,植株覆盖密度较大时,EVI比NDVI能更真实地反映作物的长势状况。该研究可为国外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与产量估算业务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4/2015年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呈现前冷后暖的特点;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内蒙古东南部、东北、新疆东南部、云南、华南南部及西藏中部等地降水偏多,中东部以降水偏少为主,其余大部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北方冬麦区冬前降水奠定了土壤底墒,入冬后冬小麦抗旱锻炼充分,后期温度升高、雨雪补充及时,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和返青生长,冬小麦长势良好。南方光热充足,降水及时,利于在地作物和经济林果等稳健生长,以及春耕和设施农业生产。但2014/2015年冬季,南方多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部分油菜、露地蔬菜和经济作物受冻;北方部分农牧区出现多次较强降雪过程,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受灾;陕西关中等地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出现旱情。  相似文献   
7.
2015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7℃,比常年同期偏高0.3℃;平均降水量为214.7mm,比常年同期偏多72.3mm;平均日照时数为425.3h,比常年同期偏少80.3h。秋收区大部时段天气较好,初霜期与常年同期接近或偏晚,南方晚稻受寒露风影响范围较小,气象条件总体利于作物灌浆成熟及收晒;秋播区大部水热条件较好,农业干旱发生范围小、影响轻,冬小麦和油菜播种出苗顺利、长势较好。但南方部分地区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局地损失较重;秋季后期中东部阴雨寡照突出,设施农业及南方秋收秋种作物受影响较大,华北、黄淮局地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遭受雪灾。  相似文献   
8.
9.
基于遥感抽样的国家尺度农作物面积统计方法评估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已将遥感用于农业统计,中国从起步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遥感以其准确、及时、客观的优势推动了农业统计的进步,但对于遥感统计的精度评估一直不甚明确,影响了遥感监测的可信度和遥感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该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农业遥感统计的主要方法及其评估方式,针对中国大尺度农作物面积遥感统计方法的实际,采用多种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目的是对遥感统计调查的准确度予以明确的定义和计算。采用亚米级差分GPS采样获取足量样本的方法,对L andsat TM提取的水稻面积进行验证,基于原始的误差矩阵计算得出生产者精度为89.53%,用户精度为95.37%,总体精度为87.02%,地面实测数据和图像解译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6;引入误差指标σ来直接反映分类结果较真值的总体误差,当σ〉0时,遥感解译结果较实际偏小,反之偏大,计算得到水稻遥感解译面积的σ值平均为0.084。  相似文献   
10.
2013年秋季(9-1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热量充足,光照条件较好,土壤墒情适宜;东北地区初霜冻接近常年略偏晚,南方寒露风影响偏轻,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与收晒。冬麦区和油菜产区大部墒情适宜,秋种工作比较顺利,但河南、陕西、山西、河北、江西等省部分地区受旱,导致播种延至适播末期。北方冬麦区秋季气温偏高,90%以上冬小麦冬前形成壮苗;秋末降温平稳,冬小麦抗寒锻炼充分,越冬基础好。南方油菜和冬小麦水热条件适宜,长势较好。秋季全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总体偏轻;部分地区暴雨洪涝、干旱、雪灾、连阴雨、寒露风、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较重,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