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组培二倍体木枣、四倍体变异苗和二倍体京枣苗为供试材料,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技术,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对其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CTAB法提取枣叶片DNA的效果优于SDS法,表现为蛋白质杂质干扰少,DNA结构完整、纯度与得率高;用不同方法提取的样液中DNA片段的大小和分布是不同的,以改进的CTAB法提取的样液中大片段的DNA分子较多,所以在其底部分布较多,而用SDS法提取的样液中小片段的DNA分子较多,故在其上部分布较多;电泳时不同的加样量获得的DNA带也有较大差异,试验选出CTAB法提取样液的适宜的加样量为5μL(7.485μg),SDS法提取样液的适宜的加样量为4μL(5.988μg);枣品种间DNA的含量明显不同,木枣四倍体的DNA含量(3.074μg/μL)相当于组培木枣二倍体(1.497μg/μL)的2倍,也明显地高于京枣二倍体(2.182μg/μL)。这些结果为枣树遗传种质资源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系叶片C、N、P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重吸收效率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岑软2号、岑软3号和香花1号3个不同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成熟叶、衰老叶、凋落叶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3个品系中,香花1号的3种叶片的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现为最高,各品系间的成熟叶养分含量和老叶、凋落叶的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岑软2号3种叶片的C∶N均表现为较高,成熟叶以岑软3号最低,老叶和凋落叶均为香花1号最低;3个品系成熟叶的N∶P、凋落叶的各化学计量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老叶的C∶N和N∶P各品系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N、P重吸收率均表现为岑软2号>岑软3号>香花1号,P的重吸收率在3个品系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3个品系成熟叶片的N∶P均介于14~16,其生长受到N、P双重限制;从3种叶片的养分含量和重吸收率来看,尽管不同油茶品系具有不同的养分吸收策略,但均表现出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在抚育管理中应注重N、P的施用量;岑软2号更能适应所在地区的低N、P限制。  相似文献   
3.
为给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的选育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以2年生香花油茶‘义禄’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4个不同供磷水平(CK:0 mg/kg、P1:4 mg/kg、P2:8 mg/kg和P3:16 mg/kg),研究不同供磷水平对香花油茶幼苗生理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供磷水平为8 mg/kg时,香花油茶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均达到最低值,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相对较高;初始荧光,最大荧光、可变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电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均最大,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相对较低。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香花油茶幼苗在不同供磷水平处理下的适应能力表现为P2水平> P1水平> P3水平>CK。8 mg/kg供磷水平能实现香花油茶幼苗良好的光合作用和生理反应,较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及土壤养分限制情况,以岑软2号(Camellia oleifera Cenruan 2)、岑软3号(Camellia oleifera Cenruan 3)和香花油茶1号(Camellia osmantha 1)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油茶品系叶片与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叶片C和P含量均表现为香花油茶1号>岑软2号>岑软3号,叶片N含量表现为香花油茶1号>岑软3号>岑软2号。不同油茶品系叶片N∶P均为14~16,均受N和P的双重限制。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C、N和P含量降低,土壤C∶P、N∶P增加。岑软2号、岑软3号叶片C、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相关指标多呈显著负相关,香花油茶1号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油茶品系的生长均受N、P限制;随土层深度增加,植物生长可能受P限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