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寒区生物质热能沼气池越冬产气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条件下北方寒区户用沼气池一年中只有5—6个月能正常产气;大棚保温沼气池不能越冬,但可延长沼气池的产气时间;生物质热能沼气池增温层60-70天换料,一年换料2~3次,就可使沼气池越冬产气;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热能沼气池与常规沼气池比较,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沼气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稻田氮肥流失的影响,通过小区渗漏试验测定了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田面水及穗肥施用后渗漏水中可溶性氮的浓度。结果表明,每个施肥时期,施肥后1d是田面水可溶性氮含量的高峰期,此后急剧下降至施肥前的水平甚至更低,在同一施肥时期,施氮量增加,田面水可溶性氮浓度随之升高,而各施肥期田面水可溶性氮浓度与整个生育期施入N肥总量相关性不大,可见,施氮量越多,地表径流损失的风险越大;穗肥施用后,渗漏水中的氮浓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穗肥施用后5~17d,渗漏水可溶性氮浓度减少70mg/L;田边水渠水中可溶性氮浓度在水稻生育期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相对径流损失及侧渗损失,渗漏损失是本试验中稻田N肥流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1997-1998年采用砂培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品种和氮对耐铵型玉米联合固氮工程菌Enterobacter gergoviae-7(E7)接种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对E7接种的反应不同,大多数玉米品种表现出正交应,少数玉米品种表现出负效应;9个玉米品种的试验结果,接种E7对地上干重的影响为-12.7%至30.0%,平均为9.0%,对地下干重的影响为-15.3%和50.9%,平均为1  相似文献   
4.
1991~1992年通过室内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对水田土壤施用稻草和氮肥后对土壤无机氮(NH4-N+NO3-N)固定-矿化动态、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稻草后,无论是否配施氮肥,在1个月内未观察到土壤氮素的纯矿化现象,施用稻草10天左右对土壤无机氮的固定率达最大值,以后则逐渐减少。种稻条件下,水稻分蘖期后施稻草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高于单施氮肥处理,并一直保持到水稻收获;稻草还田提高了水稻植株吸氮总量,并提高了稻谷产量和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5.
枯草芽孢杆菌HB—48防病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2010~2011年在黑龙江省前锋农场,通过田间对比试验表明,大垄平台耕作法对渍涝农田大豆产量性状有积极影响,产量增加30%。生物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但可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大垄平台耕作法结合施用碳化稻壳,可使玉米穗大、粒多、粒重,产量增加6%以上。  相似文献   
7.
试验分离了细菌KB17和KB51、放线菌KA18和KA99四个菌株,使鸡粪堆肥的硫化氢释放量分别降低了72.01%、76.28%、73.02%和73.00%。初步鉴定细菌KB17为短状杆菌属、KB51为假单胞菌属、放线菌KA18为链霉菌属、KA99为小单孢菌属。菌剂复配试验结果表明,KB17与KA18、KB51与KA99复配后使鸡粪堆肥的硫化氢释放量分别降低了77.32%和78.69%。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井水灌溉温度低导致北方寒地水稻水肥利用效率差和产量低的问题,以"垦稻24"(主茎叶片数11叶)为材料,于2015—2016年在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进行井水增温灌溉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提高井水灌溉温度对寒地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与井水常温灌溉模式相比,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明显促进了水稻植株的生长与根系的下扎,分别使水稻叶面积指数、单株不定根数、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及总体积提高了14.7%、14.5%、11.6%、33.1%、17.0%;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显著增强了齐穗期的光合作用,分别使水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提高19.5%和22.2%;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纯收入,使穗粒数和理论产量增加11.1%、25.6%,实收产量增加4.8%,平均年纯收入达6 749.6元/hm~2,增收13.98%;同时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水肥利用效率,使水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籽粒吸收氮量、产谷利用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8.5%、5.4%、9.2%、4.9%、3.8%。而井水直灌模式造成水稻秧苗发生冷水害问题,导致水稻发育迟缓,显著抑制了水稻形态特征、光合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井水增温灌溉为本研究的最佳增温灌溉模式,也是适合在我国北方推广的水稻节水节肥丰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物法治理恶臭的技术凭借着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相当广泛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针时特定恶臭污疑物筛选出高效脱臭菌并应用于实际脱臭系统的背景茼群落中,可以形成脱臭效率更高的优势菌群落。因此,除臭微生物的研究是生物脱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于2015~2016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侧深施肥技术措施对寒区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较,考察侧深施肥处理水稻生育期植株生长发育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相关指标,揭示了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栽培的影响,以期为肥料减施和水稻高产高效的应用技术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