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5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比较杭白菊主栽品种早、晚小洋菊对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棉蚜Aphis 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的抗性,通过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研究菊蚜在菊顶叶上刺吸行为,并检测了菊顶叶主要化合物。结果表明:在晚小洋菊上,菊小长管蚜的E1、E2波平均持续时间4.31、3.47 min,分别短于在早小洋菊上的4.63、3.75 min;棉蚜、桃蚜的E1、E2波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4.32、4.72 min和4.92、4.64 min;3种蚜虫的平均刺探次数均大于在早小洋菊上的平均刺探次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主栽品种之间抗性存在差异。早小洋菊顶叶平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71 mg/g和25.36 mg/g,均高于晚小洋菊;早小洋菊顶叶总酚含量为0.24 mg/g,显著低于晚小洋菊;早、晚小洋菊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46 mg/g和3.37 mg/g。早小洋菊顶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上与每种菊蚜的E1、E2波持续时间显著正相关,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与每种菊蚜的E1或E2波持续时间显著负相关。推测早小洋菊对于菊长管蚜的抗性稍弱于晚小洋菊,2种杭白菊对棉蚜或桃蚜的抗性相当,且菊叶中的这4种物质含量与抗蚜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蚜茧蜂对不同味源的选择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宝瑜 《茶叶科学》1999,19(1):29-34
用“Y”型管嗅觉仪(定向选择)和培养皿(自由选择)法,观测了蚜茧蜂(Aphidiussp.)对茶蚜危害的和非危害的茶树新梢及其不同部位、新梢提取物、茶蚜蜜露和几种非寄主植物材料的定向和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只有茶蚜危害的茶树新梢(包括其不同部位)和茶蚜蜜露对蚜茧蜂有显著的引诱力,表现在蚜茧蜂对这些部位的搜索、停留、触角敲打和产卵管刺探等次数和时间明显增加,并且嗜食蜜露,而非危害的茶树相应部位和非寄主植物(如月季、小叶黄杨)则无明显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3.
冬季马尾松树上昆虫和蜘蛛群落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12-2000上1月在皖南2个林场马尾松林中各设立2块样地,每月调查1次,查得马尾松树上12目,35科共62种昆虫和蜘蛛,益害物种数之比为1.26,益害个体数之比为0.62,天敌种数稍多于害虫,优势目是双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蜘蛛目,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昆虫和蜘蛛的物种数分别为30,8,10和20。冬季少数生物还在活动,月间的总物种数和总个体数有所波动,常年放菌治虫的载公山林场益害比移样性指数稍大于滥用农药的麻姑山林场。马尾松树树上和树皮下是昆虫 和 蜘蛛重要的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4.
草间小黑蛛雌成蛛对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捕食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雌成蛛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菜青虫(Pierisrapae)幼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对小菜蛾2,3,4龄幼虫及菜青虫1龄至2龄初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瞬间攻击力口和日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0.7435,0.6571,0.5490,0.5796和47.85,9.93,2.66,4.21头。草间小黑蛛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2026P^-0.3430。相互干扰会降低草间小黑蛛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寻找效应,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在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混合种群中,对草间小黑蛛进行选择性观察,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偏嗜小菜蛾。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重要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趋色性以及茶梢信息物质增强其趋色效应,遂选用12种有色粘板于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发现该叶蝉强烈趋向芽绿和素馨黄,其次趋向于土黄、果绿和橘黄,再次是大红,较少趋向于紫色、纯白、天蓝、湖蓝、桃红和墨绿。将11种信息物质制剂分别载于橡皮头上制成诱芯:(1)10-2 g·m L-1香叶醇、芳樟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和β-紫罗酮单组分制剂;(2)10-2 g·m L-1顺-3-己烯-1-醇和β-紫罗酮等量的制剂、10-2 g·m L-1反-2-己烯醛和芳樟醇等量的制剂;(3)10-2 g·m L-1反-2己烯醛、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芳樟醇、顺-3-己烯-1-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七组分按照1:1:1:1:1:1:1、以及1:1:1:1:1:5:25体积比的制剂。每个诱芯上信息物质均为10 mg,以正己烷为CK。每块芽绿粘板携带1个诱芯在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结果表明:(1)11种诱芯诱效差异显著,七组分的1:1:1:1:1:5:25比例的混合物制剂诱效最强,七组分的等量混合物制剂诱效次之,顺-3-己烯-1-醇和β-紫罗酮等量制剂的诱效又次之,单组分诱效最差;(2)单组分中β-紫罗酮和顺-3-己烯-1-醇诱效较明显;(3)携带七组分1:1:1:1:1:5:25比例诱芯的芽绿粘板可用于防治该叶蝉。分析认为,茶梢主要信息化合物以接近自然状态的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可显著增强假眼小绿叶蝉的趋色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等级霍山黄芽茶滋味的电子舌评价及呈味氨基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科学地判定茶叶等级,采用电子舌技术结合HPLC技术研究不同等级霍山黄芽茶的滋味品质及其呈味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电子舌测得特一级茶、一级茶至三级茶的鲜度值和复合滋味值显著递减,HPLC测得特一级茶、一级茶和三级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1.92 mg/g、46.45 mg/g和43.01mg/g,各级茶的茶氨酸含量均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70%以上,特一级茶和一级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均与三级茶间的差异显著(P0.05);单组分氨基酸含量在0.02~29.811mg/g,特一级茶的谷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8种主要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一级茶。茶汤鲜度值与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电子舌可凭借茶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区别霍山黄芽茶的等级。  相似文献   
7.
采用引物步移法测得白边大叶蝉Kolla paulula(Walker)线粒体基因组90%左右的序列,并分析了该叶蝉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基于23个物种(半翅目)的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以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头喙亚目系统发育树。已测得序列长度为13 579 bp(AT:73.33%),其中包含了13个蛋白编码基因、21个t RNA基因和1个r RNA基因。除了ND5基因使用GTT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他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均使用ATN作为起始密码子;除了CO II使用不完整的T作为终止密码子,其他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均使用TAA或TAG作为终止密码子。21个t RNA基因中,除了t RNASer(AGN)缺失1个稳定的茎环结构外,其他所有t 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进化树明显可以被分为沫蝉总科+(角蝉总科+蜡蝉总科);白边大叶蝉属于角蝉总科的叶蝉科,白边大叶蝉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其他叶蝉科昆虫相同。  相似文献   
8.
冬季对皖南马尾松林昆虫、蜘蛛和虫生真菌群落垂直分层的系统调查表明,物种数依次为植食类、蜘蛛类、寄生类、捕食类、虫生真菌类,个体数依次为植食类、寄生类、蜘蛛类、捕食类、罹病虫尸数。植食类占总物种数46.15%,占总个体数83.65%。益、害生物种数之比为1.1667∶1,个体数之比为0.1954∶1。乔木层中物种数及个体数最大,个体数占总个体数52.1%。土壤层中物种数及个体数均居第二,其中个体数占总个体数41.6%。枯枝落叶层和灌木草本层中物种及个体数均较少。虫生真菌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乔木层和土壤层。总个体数在11月份较大,12月份最少,元月份最大。使马尾松毛虫种群带菌越冬有益于提高越冬期的罹病率。  相似文献   
9.
茶园瓢虫类群及其优势种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园中瓢虫种类较多,成、幼虫食性相似且活动力较强,是粉虱、蚧类、蚜虫等难以控制的小型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类群。如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onicum)是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幼虫和蛹期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瓢虫(Chilocorus Kuwana)具有(?)长白蚧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农药对几种主要茶树害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宝瑜 《茶业通报》1995,17(4):26-27
一种新农药对几种主要茶树害虫的防治试验韩宝瑜(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化学防治速效、简便易行,尤其在害虫猖撅时施用农药,可迅速地压低虫口。其仍作为当前害虫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茶叶为健康饮料,防治茶园害虫尤其需要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兹就适合茶园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