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4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陕西省长武县在近20年来正逐步由原来的“粮食基地”演变为“粮果基地”,研究其耕地数量变化对同类型地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1985年以来长武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借助SPSS、EVicws等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回归法选取恰当的驱动因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长武县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机制,为长武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河龙区间暴雨可以造成极为严重的土壤侵蚀。为了探究河龙区间暴雨重现期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利用河龙区间及毗邻地区24个气象站点1957—2009年日降雨数据,分别用Gumbel分布和GEV分布模拟最大日雨量辨析这两种拟合方法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降雨极端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对于短重现期(≤10a),两种分布模拟值最大日雨量(PMP)值相差较小;而在长重现期(≥20a)的水平上,GEV模拟精度较高。但若站点出现几次大暴雨且雨量相近的情况下,Gumbel模拟精度高于GEV模拟精度。(2)结合GEV分布和Gumbel分布,对河龙区间各站点的最大日雨量进行模拟。河龙区间2a,5a,10a,20a,50a,100a重现期的PMP分别介于40~70,50~85,60~100,70~110,85~130,95~150mm。河龙区间各重现期的最大日雨量的高值中心均分布在南部延河流域和西北部窟野河流域,而低值中心在西部横山以西和东北部偏关河以北地区。用3个时段数据(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估算的5个代表站的最大日雨量值差异明显,在太原、榆林两站,1950s—1960s估算的最大日雨量较大,最大日雨量呈减少趋势。而在其它3个站点,均为1970s—1980s估算的最大日雨量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例,分析10座小型淤地坝年淤积沙量、产沙地层出露分布及其土壤粒径,基于“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和粒径对比分析,探讨了近20年来该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的演变方向及程度.结果表明:1992到2010年,该流域侵蚀模数由150 t/(hm2·a)减少到31.01 t/(hm2·a),减少幅度达80%.马兰黄土、离石黄土等各侵蚀产沙地层的侵蚀模数均大幅下降约80%.近20年前后,流域坡面和沟道侵蚀量分别由78.70,298.25 t/(hm2·a)减至21.23,50.74 t/(hm2·a).坡—沟侵蚀量相对比例由3.5∶6.5改变为4.6∶5.4.植被改善显著削弱了流域坡面的土壤侵蚀以及径流下沟对沟道侵蚀的增沙效应.  相似文献   
4.
流域土壤侵蚀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关系是评价流域景观格局合理性的关键问题。以GIS软件为分析平台,以最新提出的"源""汇"景观理论为基础,以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六道沟流域199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为分析对象,以淤地坝淤积量作为土壤侵蚀监测信息,利用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分别分析了这2个时期各景观类型随空间要素配置、贡献权重和组成比例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最后对该指数的变化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与1995年相比,六道沟流域各集水区的相对高度、坡度、投影距离、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均呈减小趋势,景观格局分布更加合理,水土流失危险性降低,与同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趋势相同。坡度负荷对比指数增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增量相关性较弱,相对高度、投影距离、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增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增量呈显著正相关,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反映土壤侵蚀过程对景观格局变化响应的效果最好。景观格局负荷对比指数与土壤侵蚀实测值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应进一步改进模拟方法以达到准确量化的目标。坡度负荷对比指数不能很好地解释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需要在坡度取值方式上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剖析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演变方向和程度,是认识该区侵蚀环境演变趋势,评价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收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代表流域——神木县六道沟流域1990、1995、2002年土地利用信息和2010年遥感影像,结合近期实地调查结果,分析该区耕地、林草地和工矿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流域内分布格局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流域林草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由35.74%增加到62.79%,耕地面积比例从33.87%锐减至7.61%,坡耕地和旱梯田向林草地大量转移,耕作区域向沟缘线以下沟谷地转移和集中,沟缘线以下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由13.82%上升至74.04%,工矿用地作业面积由0.28 hm2扩展到14.89 hm2,煤矿开采趋于活跃;2)就影响侵蚀环境演变的流域下垫面条件而言,地表覆被,尤其沟缘线以上坡面植被显著改善,但煤矿开采活动的活跃,一方面对流域内林草生长及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对侵蚀环境的人为恶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