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不同城市化梯度对北京绿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目前城市生态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按照北京城市发展梯度,对北京城区六环内公园、居民区和道路3类绿地类型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踏查和样方调查,分析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对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北京城区六环内共调查到103科319属536种植物,其中,多种科有菊科、蔷薇科、禾本科和豆科等,多种属有李属(Prunus)和蒿属(Artemisia)等;2)国外引进种有80种,占总物种数的14.9%,国内引进种有95种,占总物种数的17.7%,本地物种数有361种,占总物种数的67.4%;3)城市绿地植物中乔木和灌木的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随着城市化梯度的递增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草本的变化不明显;植物物种均匀度随着城市化梯度的增加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物种同质化严重。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熵值法对1993—2013年北京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以1993年、2003年、2013年3期遥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采用GIS技术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北京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和空间城市化,其次是人口城市化,而经济城市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全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建设用地和草地大幅增长,林地稍有增长,耕地和水体缩减严重;城市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体上碳储量减少了5%,水源供给和土壤保持服务分别增加216%和76%。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改善了土壤保持服务,森林的扩张同时也改善了固碳服务,但温度和降水条件的限制导致后10 a固碳服务出现明显减少,人口聚集和城市硬化地表的增加则是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这块短板,建议放缓或停止北京城市化发展进程,重点加强其社会、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承载力反映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法,以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距离条件、生态敏感区5类因子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1)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1.61%,25.70%,37.80%和24.80%,乌海市以不敏感区和低度敏感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2.6%。(2)土地利用在生态敏感性评价中最为敏感,区域内土地资源承载了86.03%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3.18%的交通运输用地。研究结果将对乌海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调控途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自然生态-干扰胁迫"框架下,构建锡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2000—2015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格局;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集聚状态,并采用重心迁移模型追踪生态安全重心变化轨迹,最终提出生态调控途径。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北高西南低,且呈现空间集聚态势,高-高值区毗邻,低-低值区毗邻;2)生态安全值上升,生态安全有所提升,但一般安全区仍然分布较广;3)生态安全重心主要位于西乌珠穆沁旗,向东北迁移,不安全重心向西南迁移至阿巴嘎旗境内;4)土地利用是促使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开展分区生态调控,实行"一区一策",践行生态保护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适合北京市区域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完整的城市生态安全体系,为有效控制城市扩张发展生态安全底线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北京市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功能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考虑全域多要素指标,运用生态源地扩张阻力面和城镇用地扩张阻力面差值划分生态安全格局(即高水平生态区、中水平生态区、低水平生态区、生态城镇临界区、低水平城建区、中水平城建区和高水平城建区)。同时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区域,从而构建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 北京市生态源地总面积为3 568.95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1.7%,集中分布在北京市西北区域,呈包围中心城区态势;北京市重要生态廊道11条,生态节点153个,其中石景山区生态网络密度最大,东城区生态网络密度最小,北京市中心建城区呈“摊大饼”式蔓延,城区的生态廊道断裂程度较高。[结论] 北京市生态格局破碎化明显,未来应优化生态节点空间布局,以保护生态源地,规划生态廊道,控制生态城镇临界区建设等方式获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