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水稻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对三熟制早稻用氮素化肥作穗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何时施用穗肥,其产量与不施稳肥的比较,无明显不同;在生育后期天气不利时,还有减产趋势;考察主要经济性状,也无明显差异。因此,在通常育秧栽培情况下,三熟制早稻采用传统的集中前期施肥法,即施足基肥,早施足量分蘖肥,一般不施穗肥,必要时施用适量穗肥保花,是适合生产实际的。  相似文献   
3.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和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研究表明:在夏作成熟期,轮作区玉米田土壤中5种微生物和7种主要生理群细菌的数量,都明显高于连作区的早稻田,经灌水种植晚稻,到晚稻成熟期它们的数量,轮作区与连作区的差别明显缩小,微生物这一变化情况,与同时期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十分相似,可见稻田年内水进轮作不仅影响土壤微生物,同时也影响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5.
试验通过对5个不同基因型晚粳稻在不同条件下的栽培,研究了双季晚粳稻稳定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晚粳稻的稳产性存在明显差异。在供试的晚粳稻中、以秀水27的稳产性为最好,其次为秀水11,更新农虎的稳产性居中,秀水48的稳产性较差,矮粳23的稳产性最差,晚粳稻的稳产性与其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及实粒数的可塑性有关,稳产的品种可塑性大。高结实率和高千粒重是高产稳产的有利性状,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浙江省双季早晚稻的6个当家品种,在幼穗形成期用肥、光、温3种不同生态条件,研究它们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穗肥、遮光和迟栽均使早晚稻产量明显降低。增施穗肥使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变小;遮光使所有产量构成因素均显著变劣;迟栽水稻结实率低,千粒重小。穗肥不影响抽穗时期,遮光使晚稻抽穗时期推迟,早晚稻都表现早栽早抽穗、迟栽迟抽穗。穗肥、遮光和迟栽对后期分蘖、叶面积、植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和主茎出叶数也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它们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早稻抽穗结实期开花、乳熟和蜡熟三阶段弱光照和高温对结实和干物质生产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阶段的光强下降到70%的自然光强时,不会显著影响单穗籽粒产量;但光强下降至50%时,则会使空粒增加(开花阶段)或秕粒和空粒增加(乳熟阶段)或秕粒增加(蜡熟阶段),导致结实率下降而使单穗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弱光照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②各阶段在36℃以上高温时,单穗籽粒产量和结实率均显著下降,除开花阶段外,还有明显降低千粒重的趋势,③光照不足和高温都使单茎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降低,但光照不足时使干物质在穗中分配比率提高,而高温则相反,另外,抽穗开花阶段光照不足使茎鞘养分运转率下降,乳熟和蜡熟阶段光照不足则使运转率提同,高温除蜡熟阶段使运转率提高外,在抽穗开花和乳熟阶段则均使运转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双季直播稻的技术关键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三熟制地区,早、晚稻采用直播栽培,已有一定面积.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但双季直播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双季水稻直播使早、晚两季稻均省去了育秧、拔秧及移栽过程.使秧田面积减少,同时可多种一季因晚稻直播而省去的专用秧田的早稻,两季均采用直播,花工可以大大减少,效益明显提高。本文就双季直播稻的技术关键与应用前景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对晚稻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