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达芋3号’是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马铃薯‘合作23’的自交实生种子中选育而成的鲜食马铃薯新品种,2019年完成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马铃薯(2019)510003。该品种中晚熟,生育期89 d,薯块长卵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商品薯率54.80%以上。生产试验产量26 850 kg/hm~2,较对照(‘米拉’)增产8.10%。干物质含量21.00%,淀粉含量13.84%,蛋白质含量1.48%,还原糖含量0.04%,维生素C含量22.30 mg/100g。抗晚疫病,高抗病毒病,贮藏性优于对照‘米拉’。该品种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中高山生态区域种植,春、秋、冬季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达州市马铃薯主栽品种单一的问题,达州市农科所大量引进马铃薯育种材料,以高产、优质、抗病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马铃薯杂交育种。据此,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方法,育成符合育种目标的高产抗病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达薯1号"。1选育经过"达薯1号"是用秦芋30号(国审薯2003002)为母本、89-2(引进新品系)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方法系统选育而成。2004年配制杂交组合,2005年从实生苗中选出优良单株,编号03。为加快育种进程,采用边鉴定,边用组培技术快繁种薯。在2006~2007年春秋试验鉴定中,因表现优良,增产显著,2008年参加四川省预备试验,代号为"PD0803";  相似文献   
3.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是四川盆周丘陵山区的一个农业大市.地域辽阔,农作物种类繁多,素有"秦巴粮仓"之称.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农民又称马铃薯为"宝贝蛋".自全市积极响应四川省委、政府号召,开展马铃薯提升行动以来,达州市马铃薯生产呈现"三快"、"三高"发展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4.
达薯1号为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是达州市马铃薯主推品种之一。对达薯1号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达薯1号产量影响显著,以A2B3处理(即种植密度为6 064株·667m~(-2)、复合肥施用量为90 kg·667m~(-2))最优,其产量、出苗率、商品性都居高。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推动达州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达州市农科所近年开展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引进鉴定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同时,选用适合达州市平坝区种植的马铃薯优良品种,采用创新的栽培技术,在平坝区——达县檀木镇进行  相似文献   
6.
万源市既是国贫县,又是四川深度贫困县,脱贫任务艰巨。马铃薯为万源市的特色农作物,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相结合,大力推广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是助力该县脱贫攻坚有效措施,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是四川盆周丘陵山区的1个农业大市,地域辽阔,农作物种类繁多,素有"秦巴粮仓"之称。该市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是四川省种植马铃薯第二大区,农民又称马铃薯为"宝贝蛋"。但是,马铃薯种植水平不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面不大,特别是脱毒种薯的宣传、应用很不够。为提高马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集营养、保健和色素于一体的彩色马铃薯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接受,随之的研究、生产、经营开始流行并成为焦点。为研制达州市彩色高产马铃薯栽培技术,提升单产水平,促进川东北彩色马铃薯示范推广产业化发展,项目组从整地、种薯处理、播种方式、施肥方式、苗期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技术措施上研究,集成“抗病新品种、合格脱毒种薯、合理密植、高厢垄作错窝栽培、重底肥早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病虫害综合防控、晚疫病预警精准防控”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可增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使用抑芽药剂抑制马铃薯发芽是马铃薯产业中的重要问题。常用的抑芽药剂有氯苯胺灵、青鲜素(抑芽丹)、a-萘乙酸甲酯,其抑芽效果好,在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存在不适用于种薯、具有安全隐患等负面影响。近年来在抑芽药剂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乙烯、香芹酮等新型抑芽药剂不断涌现,不仅抑芽效果好,且安全无毒,但由于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未被广泛应用。从马铃薯抑芽药剂研究及应用现状来看,应加强对马铃薯抑芽调控机制的研究,研发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抑芽药剂以及复合型配方药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